或曰:「吾子論漢末貢舉之事, 誠得其病也. 今必欲戒既往之失, 避傾車之路, 改有代之弦調, 防法玩之或變, 令濮上《巴人》, 反安樂之正音, 腠理之疾, 無退走之滯患者, 豈有方乎‧ 士有風姿豐偉, 雅望有餘, 而懷空抱虛, 干植不足, 以貌取之, 則不必得賢, 徐徐先試, 則不可倉卒. 將如之何‧ 」 抱朴子答曰:“知人則哲, 上聖所難. 今使牧守皆能審良才於未用, 保性履之始終, 誠未易也. 但共遣其私情, 竭其聰明, 不為利慾動, 不為屬托屈. 所欲舉者, 必澄思以察之, 博訪以詳之, 修其名而考其行, 校同異以備虛飾. 令親族稱其孝友, 邦閭歸其信義. 嘗小仕者, 有忠清之效, 治事之干, 則寸錦足以知巧, 刺鼠足以觀勇也. “又, 秀孝皆宜如舊試經答策, 防其罪對之奸, 當令必絶其不中者勿署, 吏加罰禁錮. 其所舉書不中者, 刺史太守免官, 不中左遷. 中者多不中者少, 後轉不得過故. 若受賕而舉所不當, 發覺有驗者除名, 禁錮終身, 不以赦令原, 所舉與舉者同罪. 今試用此法, 治一二歲之間, 秀孝必多不行者, 亦足以知天下貢舉不精之久矣. 過此, 則必多修德而勤學者矣. 「又, 諸居職, 其犯公坐者, 以法律從事;其以貪濁臓污為罪, 不足死者, 刑竟及遇赦, 皆宜禁錮終身, 輕者二十年. 如此, 不廉之吏, 必將化為夷齊矣. 若臨官受取, 金錢山積, 發覺則自恤得了, 免退則旬日復用者, 曾史亦將變為盜跖矣. 如此, 則雖貢士皆中, 不辭於官長之不良.」 或曰:「能言不必能行, 今試經對策雖過, 豈必有政事之才乎‧ 」 抱朴子答曰:“古者猶以射擇人, 況經術乎‧ 如其舍旃, 則未見余法之賢乎此也. 夫豐草不秀瘠土, 巨魚不生小水, 格言不吐庸人之口, 高文不墮頑夫之筆. 故披《洪範》而知箕子有經世之器, 覽九術而見范生懷治國之略, 省夷吾之書, 而明其有撥亂之干, 視不害之文, 而見其精霸王之道也. 今孝廉必試經無脫謬, 而秀才必對策無失指, 則亦不得暗蔽也. 良將高第取其膽武, 猶複試之以對策, 況文士乎‧ 假令不能必盡得賢能, 要必愈於了不試也. 今且令天下諸當在貢舉之流者, 莫敢不勤學. 但此一條, 其為長益風教, 亦不細矣. 若使海內畏妄舉之失, 凡人息僥倖之求, 背競逐之末, 歸學問之本, 儒道將大興, 而私貨必漸絶, 奇才可得而役, 庶官可以不曠矣.” 或曰:「先生欲急貢舉之法, 但禁錮之罪, 苛而且重, 懼者甚眾. 夫急轡繁策, 伯樂所不為;密防峻法, 德政之所恥.」 抱朴子曰:「夫骨填肉補之藥, 長於養體益壽, 而不可以救日曷溺之急也. 務寬含垢之政, 可以蒞敦禦樸, 而不可以拯衰弊之變也. 虎狼見逼, 不揮戈奮劍, 而彈琴詠詩, 吾未見其身可保也. 燎火及室, 不奔走灌注, 而揖讓盤旋, 吾未見其焚之自息也. 今與知欲賣策者論此, 是與跖議捕盜也.」 抱朴子曰:“今普天一統, 九垓同風, 王制政令, 誠宜齊一. 夫衡量小器, 猶不可使往往有異, 況人士之格, 而可叄差而無檢乎‧ 江表雖遠, 密邇海隅, 然染道化, 率禮教, 亦既千餘載矣. 往雖暫隔, 不盈百年, 而儒學之事, 亦不偏廢也. 惟以其土宇褊於中州, 故人士之數, 不得鈞其多少耳. 及其德行才學之高者, 子游仲任之徒, 亦未謝上國也. 昔吳土初附, 其貢士見偃以不試. 今太平已近四十年矣, 猶復不試, 所以使東南儒業衰於在昔也. 此乃見同於左衽之類, 非所以別之也. 且夫君子猶愛人以禮, 況為其愷悌之父母邪! 法有招患, 令有損化, 其此之謂也. 今貢士無複試者, 則必皆修飾馳逐, 以競虛名, 誰肯復開卷受書哉‧ 所謂饒之適足以敗之者也. “自有天性好古, 心悅藝文. 學不為祿, 味道忘貧, 若法高卿周生烈者. 學精不仕(疑有脫文)徇乎榮利者, 萬之一耳. 至於甯越倪寬黃霸之徒, 所以強自篤勵於典籍者, 非天性也, 皆由患苦困瘁, 欲以經術自拔耳. 向使非漢武之世, 則朱買臣嚴助之屬, 亦未必讀書也. 今若取富貴之道, 幸有易於學者, 而復素無自然之好, 豈肯復空自勤苦, 執灑埽為諸生, 遠行尋師問道者乎‧ 兵興之世, 武貴文寢, 俗人視儒士如仆虜, 見經誥如芥壤者, 何哉‧ 由於聲名背乎此也. 夫不用譬猶售章甫於夷越, 徇髯蛇於華夏矣. 今若遐邇一例, 明考課試, 則必多負笈千里, 以尋師友, 轉其禮賂之費, 以買記籍者, 不俟終日矣.” 抱朴子曰:才學之士堪秀孝者, 已不可多得矣. 就令其人若桓靈之世, 舉吏不先以財貨, 便安台閣主者, 則雖諸經兼本解, 於問無不對, 猶見誣枉, 使不得過矣. 常追恨於時執事, 不重為之防. 余意謂新年當試貢舉者, 今年便可使儒官才士, 豫作諸策, 計足周用. 集上禁其留草殿中, 封閉之;臨試之時, 亟賦之. 人事因緣於是絶. 當答策者, 皆可會著一處, 高選台省之官親監察之. 又嚴禁其交關出入, 畢事乃遣. 違犯有罪無赦. 如此, 屬托之翼窒矣. 夫明君恃己之不可欺, 不恃人之不欺己也. 亦何恥於峻為斯制乎‧ 若試經法立, 則天下 可以不立學官, 而人自勤樂矣. 案四科亦有明解法令之狀, 今在職之人, 官無大小, 悉不知法令. 或有微言難曉, 而小吏多頑, 而使之決獄, 無以死生委之, 以輕百姓之命, 付無知之人也. 作官長不知法, 為下吏所欺而不知, 又決其口筆者, 憤憤不能知食法, 與不食不問, 不以付主者. 或以意斷事, 蹉跌不慎法令, 亦可令廉良之吏, 皆取明律令者試之如試經, 高者隨才品敘用. 如此, 天下必少弄法之吏, 失理之獄矣. 36章 外篇.交際 第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抱朴子》
第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