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蛢 【申集中】【蟲字部】 蛢 【正字通】俗蛢字。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音屏。 【說文】□蟥,以翼鳴者。 【爾雅·釋蟲】蛂蟥,蛢。 【注】甲蟲也。 詳蛂字注。 通作蛢。 字頭從幷作。 █蛣 【申集中】【蟲字部】 蛣 【唐韻】去吉切【集韻】喫吉切,□音詰。 【爾雅·釋蟲】蝎蛣□。 詳蝎字注。 ◆又蛣蜣、蜣蜋,□詳蜣字注。 ◆又璅蛣。 【述異記】淮海之人呼璅蛣為蟹奴。 【郭璞·江賦】璅蛣腹蟹。 【注】《南越志》:璅蛣長寸餘,大者長二三寸,腹中有蟹子如楡莢,合體共生,俱為蛣取食。 【字彙補】《漢律》會稽郡獻蛣醬。 ◆又【類篇】蛣蟩,井中小蟲。 ◆又【集韻】詰結切,音猰。 吉詣切,音計。 義□同。 █蛤 【申集中】【蟲字部】 蛤 【唐韻】【正韻】古沓切【韻會】葛合切,□音鴿。 【玉篇】蚌蛤也。 【禮·月令】雀入大水為蛤。 【國語注】小曰蛤,大曰蜃。 【前漢·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 【注】似蚌而圓。 【大戴禮】蚌蛤龜珠,與月盈虧。 ◆又魁蛤。 【韻會】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 ◆又文蛤。 【夢溪筆談】文蛤即吳人所食花蛤也。 ◆又靈蛤。 【酉陽親俎】仙藥有白水靈蛤。 ◆又萬年蛤。 【飛燕外傳】真臘夷獻萬年蛤。 ◆又山蛤。 【本草】在山石中藏蟄,似蝦蟇而大,黃色,能吞氣飲風露。 ◆又蝦蛤,獸名。 【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鋋猛氏。 ◆又蛤魚,蛙名。 【本草】蛙小其聲曰蛤,俗名石鴨,所謂蛤子也。 【韓愈詩】蛤即是蝦蟇,同實浪異名。 ◆又蛤解。 【揚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 詳蚧字注。 ◆又蛤蜊,見蜊字注。 【韻會】作□,從蟲合聲。 █蛦 【申集中】【蟲字部】 蛦 【唐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音夷。 螗蛦。 附見蜩蝘注。 ◆又□蛦。 【左思·蜀都賦】□蛦山棲。 【注】□蛦,鳥名也,如今之山雞。 ◆又田黎切,音題。 義同。 █蛧 【申集中】【蟲字部】 蛧 【唐韻】文兩切【集韻】文紡切,□音綱。 【說文】蛧蜽也。 【淮南王說蛧蜽】狀如三歲小兒,赤黑色,赤目,長耳,美髮。 【魯語】木石之怪曰夔蛧蜽。 【注】蛧蜽,山精,好斆人聲而迷惑人也。 【張衡·南都賦】追水豹兮鞭蛧蜽。 【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 【韻會】蛧蜽,《周禮》作方良,《史記·孔子世家》作□閬,《左傳》作□兩。 【六書正偽】別作□魎。 █蛩 【申集中】【蟲字部】 蛩 【唐韻】【集韻】【韻會】□渠容切,音卭。 【玉篇】巨虛也。 【山海經】北海內有素獸焉,狀如馬,名曰蛩蛩。 【注】即蛩蛩,巨虛也,一走百里。 郭璞曰:巨虛即蛩蛩,互言耳。 【韓詩·外傳】西方有獸曰蟨,得甘草必銜以遺蛩。 蛩,巨虛。 【說苑】蛩蛩見人將來,必負蟨以走。 二獸者,非性心愛蟨也,為得甘草而貴之也。 【阮籍·詠懷詩】蛩蛩亦念饑。 ◆又【字彙補】蛩蛩,憂思貌。 【劉向·九歎】志蛩蛩而懷顧兮,□眷眷而獨逝。 ◆又蝗也。 【淮南子·本經訓】飛蛩滿野。 ◆又【說文】秦謂蟬蛻為蛩。 ◆又【集韻】古勇切,音拱。 蟲名,百足也。 【爾雅·註疏】蚰□,江東人呼蛩。 音鞏。 █螄 【申集中】【蟲字部】 螄 【唐韻】疏夷切【集韻】霜夷切,□音師。 蟲名,螺也。 【正韻】螺螄。 █□ 【申集中】【蟲字部】 □ 【海篇】同蜿。 █□ 【申集中】【蟲字部】 □ 【集韻】倉正切,音戚。 【篇海】蟾蠩別名。 【類篇】引《說文》圥鼀,詹諸。 圥亦作□。 ◆又七六切,音蹙。 義同。 【集韻】【類篇】本作□。 █□ 【申集中】【蟲字部】 □ 【集韻】桑經切,音星。 【類篇】□蜓,蟲名。 【正字通】蜻蛉,俗讀星廷,因偽作□字,聲義□非。 █蚅 【申集中】【蟲字部】 蚅 【唐韻】於革切,音厄。 【爾雅·釋蟲】蚅,烏蠋。 詳蠋字注。 █蠆 【申集中】【蟲字部】 蠆 【唐韻】醜犗切【集韻】【韻會】醜邁切,□音慸。 【玉篇】螫蟲。 【詩·小雅】彼君子女,卷髮如蠆。 【箋】蠆尾末揵然,似婦人髮末曲上卷然。 【孝經緯】蜂蠆垂芒,為其毒在後。 【左傳·僖二十二年】蠭蠆有毒。 【注】《通俗文》云:蠆,長尾謂之蠍。 【魏志·華佗傳】彭城夫人夜之廁,蠆螫其手,佗令溫湯漬其中。 ◆又人名。 【左傳·襄九年】公孫蠆、公孫舍之及其大夫門子,皆從鄭伯。 ◆又與蔕通。 【張衡·西京賦】睚眥蠆芥。 【注】蠆芥,刺鯁也。 ◆又【集韻】他達切,音撻。 義同。 或作□。 █蛼 【申集中】【蟲字部】 蛼 【集韻】昌遮切,音車。 【篇海】蛼螯,蟲名。 如蜆而大。 詳螯字注。 █蛫 【申集中】【蟲字部】 蛫 【唐韻】過委切,音詭。 【說文】蟹也。 【集韻】蟹六足者。 一曰鼠負。 ◆又【類篇】一曰猿類。 ◆又【山海經】即公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龜而白身赤骨,名曰蛫,是可以禦火。 【司馬相如·上林賦】獑胡豰蛫。 █蛬 【申集中】【蟲字部】 蛬 【唐韻】【正韻】居竦切【韻會】古勇切,□音鞏。 【爾雅·釋蟲】蟋蟀,蛬。 【注】今促織也。 【揚子·方言】蜻蛚,楚謂之蟋蟀,或謂之蛬。 【郭注】梁國呼蛬音鞏。 【蠡海集】蛬近陰,依於土,以陽而為聲,又蛬陰,性妒,相遇必爭鬭。 別詳蟋蟀字注。 ◆又【廣韻】巨容切,音邛。 【集韻】居用切,音拱。 義□同。 【玉篇】一作□。 【正韻】通作蛩。 考證:〔【揚子·方言】【郭注】梁園呼蛬為鞏。 〕 謹照原文園改國。 為改音。 第1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康熙字典 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