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凡為天下,治國家,必務本而後末。 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其人也。 務其人,非貧而富之,寡而眾之,務其本也。 務本莫貴於孝。 人主孝,則名章榮,下服聽,天下譽;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蕓疾,守戰固,不罷北。 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紀也。 夫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從者,其惟孝也!故論人必先以所親,而後及所疏;必先以所重,而後及所輕。 今有人於此,行於親重,而不簡慢於輕疏,則是篤謹孝道。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也。 故愛其親,不敢惡人;敬其親,不敢慢人。 愛敬盡於事親,光耀加於百姓,究於四海,此天子之孝也。 曾子曰:「身者,父母之遺體也。 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 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商書》曰:「刑三百,罪莫重於不孝。 」曾子曰:「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貴德、貴貴、貴老、敬長、慈幼。 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所謂貴德,為其近於聖也;所謂貴貴,為其近於君也;所謂貴老,為其近於親也;所謂敬長,為其近於兄也;所謂慈幼,為其近於弟也。 」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殺;父母置之,子弗敢廢;父母全之,子弗敢闕。 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養有五道:修宮室、安床笫、節飲食、養體之道也;樹五色,施五采,列文章,養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聲,雜八音,養耳之道也;熟五穀,烹六畜,和煎調,養口之道也;和顏色,說言語,敬進退,養志之道也。 此五者,代進而厚用之,可謂善養矣。 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 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 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 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 余忘孝道,是以憂。 」故曰,身者非其私有也,嚴親之遺躬也。 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養。 養可能也,敬為難;敬可能也,安為難;安可能也,卒為難。 父母既沒,敬行其身,無遺父母惡名,可謂能終矣。 仁者,仁此者也;禮者,履此者也;義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強者,強此者也。 樂自順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 本味 二曰:求之其本,經旬必得;求之其末,勞而無功。 功名之立,由事之本也,得賢之化也。 非賢,其孰知乎事化?故曰其本在得賢。 有侁氏女子採桑,得嬰兒于空桑之中,獻之其君。 其君令烰人養之,察其所以然。 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夢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東走,毋顧!』明日,視臼出水,告其鄰,東走十里而顧,其邑盡為水,身因化為空桑。 故命之曰伊尹。 」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 長而賢。 湯聞伊尹,使人請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 伊尹亦欲歸湯,湯於是請取婦為婚。 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 故賢主之求有道之士,無不以也;有道之士求賢主,無不行也。 相得然後樂,不謀而親,不約而信,相為殫智竭力,犯危行苦,志歡樂之。 此功名所以大成也。 固不獨,士有孤而自恃,人主有奮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社稷必危殆。 故黃帝立四面,堯、舜得伯陽、續耳然後成。 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 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 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禦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爝以爟火,釁以犧。 明日,設朝而見之。 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對而為乎?」對曰: 第2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呂氏春秋》
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