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為古名郡,左包洞庭,右控五溪,戰國楚黔中地,秦楚爭衡,必得黔中以為橐鑰;所謂旁攝溪蠻,南通嶺嶠,從此利盡南海者也。 後漢嘗移荊州治此,蓋外控諸蠻,則州部之內,千里晏然。 隋唐以來,益為全楚關鍵。 五季馬氏既並朗州,而後屹然雄視,諸鎮莫敢與抗矣。 蓋北屏荊渚,南臨長沙,遠作滇、黔門戶,實為控要之區,不其然歟?我朝奕世承平,蠻夷率服,大湖南北,皆為腹地。 康熙二十二年,滿州將軍駐防荊州,遂移提督軍門,彈壓常德。 後雖分湖南北為兩部院,而營制聯絡兩部,呼吸相通,故節制之任,仍統於一。 余承乏兩湖,嘗按部常德,覽其山川形勢,慨想秦漢通道以來,治亂機緘,割制利弊,與夫居安思治,化俗宜民之道,爰進守土長吏,講求而切磋究之。 知府三原李君大{雨隆},悃愊吏也。 六條之察,次第既略具矣。 府志輯於康熙九年,故冊荒陋,不可究詰;百餘年之文獻,又邈焉無徵;於是請事重修。 余謂此能知其大也。 雖然,方志遍寰宇矣,賢長吏知政事有恆,而載筆之士,不知辭尚體要,猥蕪雜濫,無譏焉耳。 即有矯出流俗,自命成家,或文人矜於辭采,學士侈其蒐羅,而於事之關於經濟,文之出於史裁,則未之議也。 會稽章典籍學誠,游於余門。 數為余言史事,黎然有當於余心。 余嘉李君之意,因屬典籍,為之撰次,閲一載而告成。 凡書二十四篇;為紀者二,編年以綜一郡之大事;為考者十,分類以識今古之典章;為表者四,年經事緯,以著封建、職官、選舉、人物之名姓;為略者一,為傳者七,采輯傳記,參合見聞,以識名宦、鄉賢、忠孝、節義之行事。 綱舉而目斯張,體立而用可達。 俗志附會古蹟,題詠八景,無實靡文,概從刪略。 其有記序文字,歌詠篇什,足以考證事實,潤色風雅,志家例錄為藝文者;今以藝文專載書目,詩文不可混於史裁,別撰《文徵》七卷,自為一書,與志相輔而行。 其搜剔之餘,畸言脞說,無當經綸,而有資談助者,更為《叢談》一卷。 皆不入於志篇。 凡此區分類別,所以辨明識職,歸於體要。 於是常德典故,可指掌而言也。 夫志不特表章文獻,亦以輔政教也。 披覽輿圖,則善德、桃源之為山鎮,漸、潛、滄浪之為川澤,悠然想見古人清風,可以興起末俗。 爰求前跡,有若馬伏波、應司隷之流,制苗蠻於漢世;李習之、溫簡輿其人,興水利於唐時;因地制宜,隨時應變,皆文武長吏前事之師。 考古即以徵今,而平日討論,不可以不豫也。 蓋政之有恆與辭之體要,本非兩事,昧於治者不察也。 余故因李君之知所務也,而推明大旨,以為求治理者法焉。 ○為畢秋帆制府撰荊州府志序 荊州富於《禹貢》、《職方》,雄據於三國六朝五季,而衝要岩劇於前明。 蓋至今所領僅七城,而於湖北部內十一府州,猶為重望雲。 三代畫州,荊域袤延且數千里,無可言也。 漢分南郡,荊州所部。 蒯越說劉表曰:「荊州南據江陵,北守襄陽,八郡可傳檄而定。 」諸葛忠武說昭烈曰:「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用武之國。 」六朝爭劇於蕭梁,五季稱雄於高氏,一時獻奇借箸,騰說雖多,大約不出蒯、葛數語。 然是時荊州,實兼武陵、桂陽諸郡,幅員包湖南境。 至明改元中興路為荊州府,則今荊州境矣。 彼時王國所封,蔚為都會。 我朝因明舊治,初以總兵官鎮守其地,旋改滿營,設將軍都統以下如制。 雍正十三年,割二州三縣與土司地,分置宜昌、施南兩府。 乾隆五十六年,又以遠安隷荊門州。 於是荊州所部,止於七縣。 然而形勢猶最諸府,則江陵固兼南北之沖,而東延西控,聯絡故自若也。 至於時事異宜,則滿漢分城,民兵不擾;漕兌互抵,轉餉無勞,亦既因時而立制矣。 惟大江東下分流,故道多湮,江防堵築,視昔為重。 乾隆戊甲大水灌城,軍民被淹,城治傾圮。 天子南顧疇咨,特命重臣,持節臨蒞,發帑二百萬金,鉅工大役,次第興舉。 余於是時,奉命來督兩湖,夙夜惴惕,惟恐思慮有所未周,無以仰答詔旨。 咨於群公,詢於寮寀,群策材力,幸無隕越。 而億兆生靈,皆蒙愷澤,而出於昏墊,則荊州雖故而若新也。 第10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文史通義》
第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