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 既產嬌花嫩蕊心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語,復生群鳥以佐之。 此段心機,竟與購覓紅妝,習成歌舞,飲之食之,教之誨之以媚人者,同一周旋之至也。 而世人不知,目為蠢然一物,常有奇花過目而莫之睹,鳴禽悅耳而莫之聞者。 至其捐資所購之姬妾,色不及花之萬一,聲僅竊鳥之緒餘,然而睹貌即驚,聞歌輒喜,為其貌似花而聲似鳥也。 噫,貴似賤真,與葉公之好龍何異?予則不然。 每值花柳爭妍之日,飛鳴鬥巧之時,必致謝洪鈞,歸功造物,無飲不奠,有食必陳,若善士信嫗之佞佛者。 夜則後花而眠,朝則先鳥而起,惟恐一聲一色之偶遺也。 及至鶯老花殘,輒怏怏有所失。 是我之一生,可謂不負花鳥;而花鳥得予,亦所稱「一人知己,死可無恨」者乎! ○蓄養禽魚 鳥之悅人以聲者,畫眉、鸚鵡二種。 而鸚鵡之聲價,高出畫眉上,人多癖之,以其能作人言耳。 予則大違是論,謂鸚鵡所長止在羽毛,其聲則一無可取。 鳥聲之可聽者,以其異於人聲也。 鳥聲異於人聲之可聽者,以出於人者為人籟,出於鳥者為天籟也。 使我欲聽人言,則盈耳皆是,何必假口籠中?況最善說話之鸚鵡,其舌本之強,猶甚于不善說話之人,而所言者,又不過口頭數語。 是鸚鵡之見重於人,與人之所以重鸚鵡者,皆不可詮解之事。 至于畫眉之巧,以一口而代眾舌,每效一種,無不酷似,而復纖婉過之,誠鳥中慧物也。 予好與此物作緣,而獨怪其易死。 既善病而復招尤,非歿于已,即傷於物,總無三年不壞者。 殆亦多技多能所致歟? 鶴、鹿二種之當蓄,以其有仙風道骨也。 然所耗不貲,而所居必廣,無其資與地者,皆不能蓄。 且種魚養鶴,二事不可兼行,利此則害彼也。 然鶴之善唳善舞,與鹿之難擾易馴,皆品之極高貴者,麟鳳龜龍而外,不得不推二物居先矣。 乃世人好此二物,又以分輕重於其間,二者不可得兼,必將舍鹿而求鶴矣。 顯貴之家,匪特深藏苑囿,近置衙齋,即倩人寫真繪像,必以此物相隨。 予嘗推原其故,皆自一人始之,趙清獻公是也。 琴之與鶴,聲價倍增,詎非賢相提攜之力歟? 家常所蓄之物,鷄犬而外,又復有貓。 鷄司晨,犬守夜,貓捕鼠,皆有功於人而自食其力者也。 乃貓為主人所親昵,每食與俱,尚有聽其搴帷入室,伴寢隨眠者。 鷄棲于塒,犬宿于外,居處飲食皆不及焉。 而從來敘禽獸之功,談治平之象者,則止言鷄犬而並不及貓。 親之者是,則略之者非;親之者非,則略之者是;不能不惑于二者之間矣。 曰:有說焉。 昵貓而賤鷄犬者,猶癖諧臣媚子,以其不呼能來,聞叱不去;因其親而親之,非有可親之道也。 鷄犬二物,則以職業為心,一到司晨守夜之時,則各司其事,雖豢以美食,處以曲房,使不即彼而就此,二 物亦守死弗至;人之處此,亦因其遠而遠之,非有可遠之道也。 即其司晨守夜之功,與捕鼠之功亦有間焉。 鷄之司晨,犬之守夜,忍饑寒而盡瘁,無所利而為之,純公無私者也;貓之捕鼠,因去害而得食,有所利而為之,公私相半者也。 清勤自處,不屑媚人者,遠身之道;假公自為,密邇其君者,固寵之方。 是三物之親疏,皆自取之也。 然以我司職業於人間,亦必效鷄犬之行,而以貓之舉動為戒。 噫,親疏可言也,禍福不可言也。 貓得自終其天年,而鷄犬之死,皆不免于刀鋸鼎鑊之罰。 觀于三者之得失,而悟居官守職之難。 其不冠進賢,而脫然于宦海浮沉之累者,幸也。 ○澆灌竹木 「築成小圃近方塘,果易生成菜易長。 抱瓮太痴機太巧,從中酌取灌園方。 」此予山居行樂之詩也。 能以草木之生死為生死,始可與言灌園之樂,不則一灌再灌之後,無不畏途視之矣。 殊不知草木欣欣向榮,非止耳目堪娛,亦可為藝草植木之家,助祥光而生瑞氣。 不見生財之地萬物皆榮,退運之家群生不遂?氣之旺與不旺,皆于動植驗之。 若是,則汲水澆花,與聽信堪輿、修門改向者無異也。 不視為苦,則樂在其中。 督率家人灌溉,而以身任微勤,節其勞逸,亦頤養性情之一助也。 ◎止憂第二 憂可忘乎?不可忘乎?曰:可忘者非憂,憂實不可忘也。 然則憂之未忘,其何能樂?曰:憂不可忘而可止,止即所以忘之也。 如人憂貧而勸之使忘,彼非不欲忘也,啼饑號寒者迫于內,課賦索逋者攻于外,憂能忘乎?欲使貧者忘憂,必先使饑者忘啼,寒者忘號,征且索者忘其逋賦而後可,此必不得之數也。 若是,則「忘憂」二字徒虛語耳。 猶慰下第者以來科必發,慰老而無嗣者以日後必生,迨其不發不生,亦止聽之而已,能歸咎慰我者而責之使償乎?語云:「臨淵羡魚,不如退而結網。 」慰人憂貧者,必當授以生財之法;慰人下第者,必先予以必售之方;慰人老而無嗣者,當令蓄姬買妾,止妒息爭,以為多男從出之地。 若是,則為有裨之言,不負一番勸諭。 止憂之法,亦若是也。 憂之途徑雖繁,總不出可備、難防之二種,姑為汗竹,以代樹萱。 ○止眼前可備之憂 拂意之境,無人不有,但問其易處不易處,可防不可防。 如易處而可防,則于未至之先,籌一計以待之。 此計一得,即委其事于度外,不必再籌,再籌則惑我者至矣。 賊攻于外而民擾于中,其可防乎?俟其既至,則以前畫之策,取而予之,切勿自動聲色。 聲色動于外,則氣餒于中。 此以靜待動之法,易知亦易行也。 ○止身外不測之憂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閑情偶寄》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