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言法術之人,遍授養生之訣,欲予北面事之。 予訊益壽之功,何物稱最?頤生之生,誰處居多?如其不謀而合,則奉為師,不則友之可耳。 其人曰:「益壽之方,全憑導引;安生之計,惟賴坐功。 」予曰:「若是,則汝法最苦,惟修苦行者能之。 予懶而好動,且事事求樂,未可以語此也。 」其人曰:「然則汝意雲何?試言之,不妨互為印政。 」予曰:「天地生人以時,動之者半,息之者半。 動則旦,而息則暮也。 苟勞之以日,而不息之以夜,則旦旦而伐之,其死也,可立而待矣。 吾人養生亦以時,擾之以半,靜之以半,擾則行起坐立,而靜則睡也。 如其勞我以經營,而不逸我以寢處,則岌岌乎殆哉!其年也,不堪指屈矣。 若是,則養生之訣,當以善睡居先。 睡能還精,睡能養氣,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堅骨壯筋。 如其不信,試以無疾之人與有疾之人,合而驗之。 人本無疾,而勞之以夜,使累夕不得安眠,則眼眶漸落而精氣日頽,雖未即病,而病之情形出矣。 患疾之人,久而不寐,則病勢日增;偶一沉酣,則其醒也,必有油然勃然之勢。 是睡,非睡也,藥也;非療一疾之藥,及治百病,救萬民,無試不驗之神藥也。 茲欲從事導引,併力坐功,勢必先遣睡魔,使無倦態而後可。 予忍棄生平最效之藥,而試未必果難之方哉?」其人艴然而去,以予不足教也。 予誠不足教哉!但自陳所得,實為有見而然,與強辯飾非者稍別。 前人睡詩云:「花竹幽窗午夢長,此中與世暫相忘。 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 」近人睡訣云:「先睡心,後睡眼。 」此皆書本唾余,請置弗道,道其未經發明者而已。 睡有睡之時,睡有睡之地,睡又有可睡可不睡之人,請條晰言之。 由戌至卯,睡之時也。 未戌而睡,謂之先時,先時者不詳,謂與疾作思臥者無異也;過卯而睡,謂之後時,後時者犯忌,謂與長夜不醒者無異也。 且人生百年,夜居其半,窮日行樂,猶苦不多,況以睡夢之有餘,而損宴遊之不足乎?有一名士善睡,起必過午,先時而訪,未有能晤之者。 予每過其居,必俟良久而後見。 一日悶坐無聊,筆墨具在,乃取舊詩一首,更易數字而嘲之曰:「吾在此靜睡,起來常過午;便活七十年,止當三十五。 」同人見之,無不絶倒。 此雖謔浪,頗關至理。 是當睡之時,止有黑夜,舍此皆非其候矣。 然而午睡之樂,倍于黃昏,三時皆所不宜,而獨宜于長夏。 非私之也,長夏之一日,可抵殘冬之二日;長夏之一夜,不敵殘冬之半夜,使止息于夜,而不息于晝,是以一分之逸,敵四分之勞,精力幾何,其能堪此?況暑氣鑠金,當之未有不倦者。 倦極而眠,猶饑之得食,渴之得飲,養生之計,未有善於此者。 午餐之後,略逾寸晷,俟所食既消,而後徘徊近榻。 又勿有心覓睡,覓睡得睡,其為睡也不甜。 必先處于有事,事未皆而忽倦,睡鄉之民自來招我。 桃源、天台諸妙境,原非有意造之,皆莫知其然而然者。 予最愛舊詩中有「手倦拋書午夢長」一句。 手書而眠,意不在睡;拋書而寢,則又意不在書,所謂莫知其然而然也。 睡中三昧,惟此得之。 此論睡之時也。 睡又必先擇地。 地之善者有二:曰靜,曰涼。 不靜之地,止能睡目,不能睡耳,耳目兩岐,豈安身之善策乎?不涼之地,止能睡魂,不能睡身,身魂不附,乃養生之至忌也。 至于可睡可不睡之人,則分別于「忙閒」二字。 就常理而論之,則忙人宜睡,閒人可以不必睡。 然使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猶之未嘗睡也。 其最不受用者,在將覺未覺之一時,忽然想起某事未行,某人未見,皆萬萬不可已者,睡此一覺,未免失事妨時,想到此處,便覺魂趨夢繞,膽怯心驚,較之未睡之前,更加煩躁,此忙人之不宜睡也。 閒則眼未闔而心先闔,心已開而眼未開;已睡較未睡為樂,已醒較未醒更樂,此閒人之宜睡也。 然天地之間,能有幾個閒人?必欲閒而始睡,是無可睡之時矣。 有暫逸其心以妥夢魂之法:凡一日之中,急切當行之事,俱當於上半日告竣,有未竣者,則分遣家人代之,使事事皆有着落,然後尋床覓枕以赴黑甜,則與閒人無別矣。 此言可睡之人也。 而尤有吃緊一關未經道破者,則在莫行歹事。 「半夜敲門不吃驚」,始可于日間睡覺,不則一聞剝啄,即是邏ヘ到門矣。 ○坐 從來善養生者,莫過于孔子。 何以知之?知之於「寢不屍,居不容」二語。 使其好飾觀瞻,務修邊幅,時時求肖君子,處處欲為聖人,則其寢也,居也,不求屍而自屍,不求容而自容;則五官四體,不復有舒展之刻。 豈有泥塑木雕其形,而能久長於世者哉?「不屍不容」四字,繪出一幅時哉聖人,宜乎崇祀千秋,而為風雅斯文之鼻祖也。 吾人燕居坐法,當以孔子為師,勿務端莊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縛而為膠柱難移。 抱膝長吟,雖坐也,而不妨同於箕踞;支頤喪我,行樂也,而何必名為坐忘?但見面與身齊,久而不動者,其人必死。 此圖畫真容之先兆也。 ○行 第8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閑情偶寄》
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