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浣花溪,水清滑勝常,以漚麻楮作箋紙,緊白可愛,數十里外便不堪造,信水之力也。 揚州有蜀岡,岡上有大明寺井,知味者以謂與蜀水相似。 西至六合,罔盡而水發,合為大溪,溪左右居人亦造紙,與蜀產不甚相遠。 自十年以來,所產益多,工亦益精,更數十年,當與蜀紙相亂也。 【書布頭箋】 川箋取布機余經不受緯者治作之,故名布頭箋。 此紙冠天下,六合人亦作,終不佳。 【書海苔紙】 昔人以海苔為紙,今無復有,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有也。 付子過。 【書石晉筆仙】 石晉之末,汝州有一士,不知姓名,每夜作筆十管付其家。 至曉,闔戶而出,面街鑿壁,貫以竹筒,如引水者。 有人置三十錢,則一筆躍出。 以勢力取之,莫得也。 筆盡,則取錢攜一壺買酒吟嘯自若,率嘗如此。 凡三十載,忽去,不知所在。 又數十年,復有見之者,顏貌如故,人謂之筆仙。 【書諸葛筆】 宣州諸葛氏筆,擅天下久矣。 縱其間不甚佳者,終有家法。 如北苑茶、內庫酒、教坊樂,雖弊精疲神,欲強學之,而草野氣終不可脫。 【書錢塘程奕筆】 近年筆工,不經師匠,妄出新意,擇毫雖精,形制詭異,不與人手相謀。 獨錢塘程奕所制,有三十年先輩意味,使人作字,不知有筆,亦是一快。 吾不久行當致數百枝而去,北方無此筆也。 【記南兔毫】 余在北方食獐兔,極美,及來兩浙江淮,此物稀少,宜其益珍。 每得食,率少味,及微腥,有魚暇氣。 聚其皮數十,以易筆于都下。 皆云此南兔,不經霜雪,毫漫不可用。 乃知此物本不產陂澤間也。 【記都下熟毫】 近日都下筆皆圓熟少鋒,雖軟美易使,然百字外力輒衰,蓋制毫太熟使然也。 鬻筆者既利於易敗而多售,買筆者亦利其易使。 惟諸葛氏獨守舊法,此又可喜也。 【記古人系筆】 系筆當用生毫,筆成,飯甑中蒸之,熟一斗飯乃取出,懸水瓮上數月乃可用,此古法也。 【記歐公論把筆】 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 歐陽文忠公謂余,當使指運而腕,不知此語最妙。 方其運也,左右前後卻不免欹側,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 柳誠懸之語良是。 【書諸葛散卓筆】 散卓筆,惟諸葛能之。 他人學者,皆得其形似而無其法,反不如常筆。 如人學杜甫詩,得其粗俗而已。 【書杜君懿藏諸葛筆】 杜叔元君懿善書,學李建中法。 為宣州通判。 善待諸葛氏,如遇士人,以故為儘力,常得其善筆。 余應舉時,君懿以二筆遺余,終試筆不敗。 其後二十五年,余來黃州,君懿死久矣,而見其子沂,猶蓄其父在宣州所得筆也,良健可用。 君懿膠筆法,每一百枝,用水銀粉一錢,上皆以沸湯調研如稀糊。 乃以研墨,膠筆永不蠹,且潤軟不燥也。 非君懿善藏,亦不能如此持久也。 【書唐林夫惠諸葛筆】 唐林夫以諸葛筆兩束寄仆,每束十色,奇妙之極。 非林夫善書,莫能得此筆。 林夫又求仆行草,故為作此數紙。 元豐六年十月十五日,醉中題。 【書黃魯直惠郎奇筆】 仆應舉時,常用郎奇筆,近歲不復有,不知奇之存亡。 今日忽于魯直處得之。 魯直云:「奇中風十許年,近忽無恙。 此筆不當供答義人,當與作賦人用也。 」 【書魯直所藏徐偃筆】 魯直出眾工筆,使仆歷試之。 筆鋒如着鹽曲蟮,詰曲紙上。 魯直云:「此徐偃筆也。 有筋無骨,真可謂名不虛得。 」 【書吳說筆】 筆若適士大夫意,則工書人不能用。 若便于工書者,則雖士大夫亦罕售矣。 屠龍不如履犭希,豈獨筆哉!君謨所謂藝益工而人益困,非虛語也。 吳政已亡,其子說頗得家法。 【試吳說筆】 前史謂徐浩書鋒藏畫中,力出字外。 杜子美云:「書貴瘦硬方通神。 」若用今時筆工虛鋒漲墨,則人人皆作肥皮饅頭矣。 用吳說筆,作此數字,頗適人意。 【書嶺南筆】 紹聖三年五月二十七日,過水西,見賣筆者,形制粗似筆,以二十錢易兩枝。 墨水相浮,紛然欲散,信嶺南無筆也。 【書孫叔靜諸葛筆】 久在海外,舊所賫筆皆腐敗,至用鷄毛筆。 拒手獰劣,如魏元忠所謂騎窮相驢腳搖登者。 今日忽于孫叔靜處用諸葛筆,驚嘆此筆乃爾蘊藉耶! 【書贈孫叔靜】 今日于叔靜家飲官法酒,烹團茶,燒衙香,用諸葛筆,皆北歸喜事。 【書王定國贈吳說帖(定國帖附)】 .定國吳硯,李文靖奉使江南得之。 鞏獲于其孫,蓋作風字樣,收水處微損,以漆固之。 子瞻作《清虛居士真贊》,取以為潤筆。 子瞻今去國萬里,然與硯俱乎?紹聖乙亥春,至廣陵,吳說以筆工得子瞻書吳硯銘,覽之悵然。 平生交遊,十年升沉,惟子瞻為耐久。 何日復相從,以硯墨紙筆為適也。 王鞏定國書。 (此吳汪少微硯也。 ) 去國八年,歸見中原士大夫,皆用散毫作無骨字。 買筆于市,皆散軟一律。 惟廣陵吳說獨守舊法。 王定國謂往還中無耐久者,吳說筆工而獨耐久,吾甚嘉之。 建中靖國元年五月二十日,東坡居士書。 【書鳳朱硯】 第44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