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近絶少過從,賓客知其衰懶,不能與人為輕重,見顧者漸少,殊可自幸。 昨旦偶見子華,嘆老弟之遠外久之。 蒙見囑,聞過必相告。 近者舉劉太守一事,體面極生,不免有議論。 吾弟大節過人,而小事或不經意,正如作詩高處可以追配古人,而失處或受嗤于拙目。 薄俗正好點檢人,小疵,不可不留意也。 【與子由弟四首(之四)】 惠州市井寥落,然猶日殺一羊,不敢與仕者爭買,時囑屠者買其脊骨耳。 骨間亦有微肉,熟煮熱漉出,(不乘熱出,則抱水不幹。 )漬酒中,點薄鹽炙微ㄡ食之。 終日抉剔,得銖兩于肯綮之間,意甚喜之。 如食蟹螯,率數日輒一食,甚覺有補。 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芻豢,沒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戲書此紙遺之,雖戲語,實可施用也。 然此說行,則眾狗不悅矣。 【徐州與人】 州人張天驥,隱居求志,上不違親,下不絶俗,有足嘉者。 近卜居雲龍山下,憑高遠覽,想盡一州之勝。 當與君一醉,他日慎勿匆匆去也。 【與富道人】 某白道人富君。 辱書,且喜體中安適。 比謂再相見,今既被命,遂當北行。 乍遠,諸事寬中保重。 【與鄧安道四首(之一)】 某啟。 郡中久留鶴馭,時蒙道話,多所開益,幸甚!幸甚!到山,竊想尊體佳勝。 未即款會,但深渴仰。 伏暑,萬萬自重。 不宣。 【與鄧安道四首(之二)】 有人托尋一劉根道人者,本撫州秀才,今復安在?如知得去處,且速一報,切切。 山中芥藍種子,寄少許種之也。 【與鄧安道四首(之三)】 某啟。 近奉言笑,甚慰懷企。 別來道體何如?橋,想益督工,何日訖事?船橋尤不可緩,不知已呼得斫船人與商量未?惟早定卻為妙。 此事不當上煩物外高人,但君以濟物為心,必不罪煎迫也。 太守再三托致意,不敢不達也。 未相會間,萬萬若時自重。 不宣。 【與鄧安道四首(之四)】 某啟。 一別便數月,思渴不可言。 邇來道體何如?痔疾至今未除,亦且放任,不復服藥,但卻葷血、薄滋味而已。 寶積行,無以為寄,潮州酒一瓶,建茶少許,不罪浼瀆。 乍涼,萬萬保練。 不知鶴馭何時可以復來郡城,慰此士民渴仰之意?達觀久,一喧靜,何必拳拳山中也。 八月內,且記為多采何首烏,雌雄相等,為妙。 【與何德順二首(之一)】 某白道師何君足下。 辱書,並抱朴子小神丹方,極感真意。 此不難修制,當即服餌,然此終是外物,惟更加功靜觀也。 何苓之更長進。 後會無期,惟萬萬自重。 不宣。 【與何德順二首(之二)】 鄧先生聞入山後回,如見,為致意。 獨往真長策也。 惟早決計。 【與辯才禪師二首(之一)】 某啟。 法孫至,領手教累幅。 伏承道體安康,以慰下情。 前此所惠書信皆領。 無狀每荷存記,感怍亡已。 真贊更煩刻石,甚愧不稱。 維摩贊近杜介刻,脫卻數字,好笑!好笑!唯金山石本乃是也。 信口妄語,便蒙印可,罪過!罪過!聞老師益健,更乞倍加愛重,且為東南道俗歸依也。 某衰病,不復有功名意,此去且勉歲月,才得個退縮方便,即歸常州住也。 更告法師,為禱諸聖,令早得歸為幸。 此是真切之意,勿令人知將為虛偽。 迫行,冗中不宣。 【與辯才禪師二首(之二)】 近日百事懶廢,寢食之外,頽然而已。 寫此數紙書,一似小兒逃學。 來人催迫,日推一日,相知惠書,皆不能答,如相怪,且為道此意,老病不足責也。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一)】 知非久往四明,璉老且為致區區。 欲寫一書,為來人告還,寫書多,故懶倦,容後便也。 仆有舍羅漢一堂在育王山,禪月筆也,可一觀。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二)】 聰師相別五六年,不謂便爾長進。 詩語筆蹤皆可畏,遂為名僧法足,非特巧慧而已。 又聞今年剃度,可喜。 太虛只在高郵,近舍弟過彼相見,亦有書來。 題名絶奇,辯才要書其後,復寄一紙去,然不須入石也。 黃州絶無所產,又窘乏殊甚,好便不能寄信物去,只有布一疋作臥單。 懷悚!懷悚!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三)】 又啟。 吳子野至,辱書,今又遣人示問,並增感佩。 畏暑,伏惟法履清勝。 驚聞上足素座主奄化,為之出涕。 竊惟教育成就,義均天屬,割慈忍愛,如何可言,奈何!奈何!追念此道人茹含幸,崎嶇奉事,豈有他哉,求道故也。 雖寡文,而守節疾邪,得師之一二,欲更求此,豈易得耶?又幹蠱乏人,目前紛紛,便及老師,兩日念此,為廢飲食,奈何!奈何!達觀之人,固有以處此,更望為道寬中自愛。 不宣。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四)】 某啟。 紛紛,久不奉書。 竊惟起居佳勝。 呂丞相為公奏得妙總師號,見托,寄上。 此公着意人物,至于山水世外之士,亦欲成就,使之顯聞。 近奏王子直處士之類。 公雖無用,不可不領其意。 初不相識而能相薦,此又古人之事也。 秦少游作史官,亦稍見公議,亦呂公薦也。 未由會合,千萬自重。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五)】 彌陀像甚圓滿,非妙總留意,安能及此,存沒感荷也。 公欲留施,如何不便留下!今既賫至此,長大,難得人肯附去。 輒已帶行,欲作一贊題記,舍廬山一大剎爾。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六)】 穎上人知學道長進,甚善!甚善!種和尚奄忽,哀苦不易,不別書奉慰,惟節哀勉力,寬老和尚心。 宜興兒子處支米十石,請用鐘和尚唸佛追福也。 【與參寥子十一首(之七)】 第4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蘇東坡集 下》
第4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