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消費稅,主要是課在那些由國內制造供國內消費的貨物上。 那種稅,只課在銷行最廣的若幹種貨物上。 所以,關於課稅的貨物,關於各種貨物所深的特定稅率,都清楚明白,沒有夾雜絲毫疑問。 這種稅,除了前述鹽、肥皂、皮革及蠟燭,或者還加上普通玻璃外,其餘幾乎全是課在我說的奢侈品上面。 關稅的實行,遠較國內消費稅為早。 此稅稱為customs(習慣),即表示那是由遠古習用下來的一種慣例的支付。 在最初,它似乎是看作對商人利潤所課的稅。 在封建的無政府的野蠻時代,商人和城邑中其他居民一樣,其人格的被輕蔑,其利得的被忌妒,差不多與解放後的農奴,無大區別。 加之,大貴族們,既已同意國王對他們自己佃農的利潤課稅,對於在利益上與自己遠遠無關因而不想加以保護的那一階級的利潤,自然不會不願意國王同樣課以貢稅。 在那種愚昧時代,他們不懂得商人的利潤無法對其直接課稅,換言之,一切這種稅的最後支付,都要落在消費者身上,此外還要加上一個額外負擔,這種情況,他們那里懂得呢。 與英國本國商人的利得比較,外國商人的利得,還遭更大的嫉視。 因此,後者所稅自然比前者更重。 課稅在外國商人與英國商人間有所區別,始於無知時代,以後,又由於獨占精神,即要使本國商人在外國市場及本國市場占有利地位而存續下來。 除上述區別外,古時關稅,對於一切種類貨物,不問其為必需品或奢侈品,也不問其為輸出品或輸入品,都平等課稅。 同是商人,為什麼某種貨物商人,要比他種貨物商人享有更多特惠呢?為什麼輸出商人,要比輸入商人享有更多特惠呢?這似乎是那時的想法。 第65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國富論》
第6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