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乙丑,帝與輔臣論淮西事,因曰:「兵無不可用,在主將得人耳。 趙奢用趙兵大破秦軍,而趙括將之則大敗;樂毅用燕兵破齊,而騎劫代之則為田單所敗。 豈不在主將得人乎?」秦檜曰:「陛下論兵,可謂得其要矣。 」 初,劉光世之罷也,以其兵隷都督府,而檜與知樞密院事沈與求,意以握兵為督府之嫌,乞置武帥,台諫觀望,繼亦有請,乃以相州觀察使、行營左護軍前軍統制王德為都統制。 德,光世愛將,故就用之。 丙寅,詔四川制置大使席益趣遣所募西兵。 初,命益於團集人內選三路少壯人二千,兼家赴行在,專充扈衛。 益言已遣統押管顏漸部兵千人出峽,故命趣之。 壬申,詔禮官條具舉行文宣、武成王、熒惑、壽星、岳、瀆、海、鎮、農、蠶、風、雷、雨師之祀,用太常博士黃積厚請也。 文宣王以春秋二仲,並從祀凡九十八,武成王及從祀凡六十三,皆用兩少牢。 熒惑以立夏,其禮與文宣王皆如感生帝。 壽星用秋分,岳、瀆、鎮、海用四立日及夏季之土旺,先農以孟春,先蠶以季春之巳日,風師以立春後醜日,雷師以立夏後申日;自壽星以下,皆用酒脯。 甲戌,殿中侍御史石公揆言:「今以詞賦、經義取士,而考校者患不能兼通,升黜安能得實!今歲科場,望令諸路轉運司取詞賦、經義兩等,各差考官。 」從之。 己卯,廣西進出格馬,帝曰:「此幾似代北所生。 廣西亦有此馬,則馬之良者不必西北可知。 」帝因論:「春秋列國不相通,所用之馬,皆取于國中而已。 申公巫臣使吳,與其射禦教吳乘車,則是吳亦自有馬。 今必于產馬之地求之,則馬政不修故也。 」 詔禮部討論大火之祀。 先是行在多火災,言者論:「國家實感炎德,用宋建號。 康定間,因古商丘作為壇兆,以閼伯配大火之祭。 多事以來,地在敵境。 望詔有司即行在所,每建辰戌出納之月,設位望祭。 」從之,用酒脯。 己丑,名徽宗皇帝神禦殿曰承元。 詔:「殿前司行營右護軍、後護軍並許置都、副統制。 」 庚寅,尚書右仆射張浚言:「和靖處士尹焞,緣叛臣劉豫父子迫以偽命,焞經涉大河,投身山谷,自長安徒步趨蜀。 臣常延請至司,與之晉接,觀其所學所養,誠有大過人者。 今陛下博採群議,召置經筵,而焞辭免新命,未聞就道。 伏望聖慈特降睿旨,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遣。 」初,焞行至九江,會諫臣陳公輔請禁伊川學,焞復辭,曰:「學程氏者焞也。 」浚乃顯言其學行,請趣召之,焞猶不至。 是月,偽齊陷隨州。 六月,辛卯朔,改謚惠恭皇后日顯恭。 癸巳,右司諫陳公輔入對,面奏興復之策。 因言眾論謂南兵不可用,帝慨然曰:「赤壁之役,曹操敗於周瑜,淝水之戰,苻堅敗於謝玄,北人豈常勝哉!越王勾踐卒敗吳王,兵強諸國,亦豈北方士馬邪!」 乙巳,知樞密院事沈與求卒,特輟視朝二日,贈七官為右銀青光祿大夫,即湖州賜田十頃,上將臨奠,其家辭而止。 與求再執政僅數月,未及有所建明。 後謚忠敏。 戊申,兵部尚書兼都督府參謀軍事呂祉,往灘西撫慰諸軍。 祉初在建康,每有平敵之志,張浚大喜之。 浚以劉光世持不戰之論,欲罷之,參知政事張守以為不可,浚不從。 守曰:「必欲改圖,須得有紀律、聞望素高、能服諸兵官之心者一人乃可。 」浚曰:「正為有其人,故欲易之也。 」時祉亦自謂:「若專總一軍,當生擒劉豫父子,然後盡復故疆。 」及光世罷,乃命祉先往淮西。 直秘閣詹至聞之,遣浚書曰:「呂尚書之賢,固一時選,然于此軍恩威曲折,卵翼成就,恐不得比前人。 兼此軍今已付王德,德雖有功,而與酈瓊輩故等夷,恐其下有不能平者。 願更擇偏裨素為軍中所親附者,使為德副,以通下情。 」會祉還朝,而瓊與其下八人列狀訟德于都督府,且乞迴避;都督府謂德為直,寢不行。 瓊等又訟于御史台,德亦言瓊之過。 乃詔德還建康,以所部一軍隷都督府,覆命祉往廬州節制之。 祉將行,賜以鞍馬、犀帶、象笏,撫諭甚寵,皆非從官故事。 中書舍人張燾,見浚言:「祉書生,不更軍旅,何得輕付!」浚不從。 祉又闢都督府準備差遣陳克自隨,資政殿學士葉夢得與克厚,謂之曰:「呂安老非馭將之才,子高詩人,非國士也。 淮西諸軍方互有紛紛之論,是行也,危矣哉!」亦弗聽。 祉、克皆留其家,以單騎從軍。 安老,祉字;子高,克字也。 庚戌,金尚書左丞高慶裔,轉運使劉思,有罪伏誅。 乙卯,左司諫陳公輔權尚書禮部侍郎。 己未,給事中兼直學士院胡世將權尚書禮部侍郎。 秋,七月,丁卯,起複太尉、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遣屬官王敏求末奏事。 初,飛請解官,未報,乃以本軍事務官張憲攝軍事。 憲在告,而權宣撫判官張宗元命下,軍中籍籍曰:「張侍郎來,我公不復還矣。 」直寶文閣、新知襄陽府薛弼在武昌,未上,請憲強出臨軍,憲諭群校曰:「張侍郎來,由我公請也。 公解軍政未久,汝輩乃如此,公聞之且不樂。 今朝廷已遣敕使起複我公矣,張非久留者。 」眾遂安。 帝命參議官李若虛、統制官王貴詣江州,敦請飛依舊管軍,如違並行軍法。 若虛等至東林寺見飛,具道朝廷之意,飛乃受詔赴行在。 第21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中》
第2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