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子,群臣上表請禦正殿,不允;表三上,乃從之。 詔:「內外毋得進獻以祈恩澤,及緣親戚通章表。 」罷創修寺觀。 帝始親政,裁抑僥倖,中外大悅。 癸丑,召知應天府宋綬、同判陳州范仲淹赴闕。 初,太后稱制,宦者江德明、歲崇勛、任守忠等,交通請謁,權寵頗盛;參知政事薛奎言不遂斥逐,恐階以為亂。 帝不欲暴其罪狀,止黜之於外。 己未,呂夷簡罷為武勝節度使、同平章事,判澶州;樞密使張耆罷為左仆射、護國節度使,判許州,尋改陳州;樞密副使夏竦罷為禮部尚書,知襄州,尋改潁州;參知政事陳堯佐罷為戶部侍郎,知永興軍;樞密副使范雍罷為戶部侍郎,知荊南府,尋改揚州,又改陝州;樞密副使趙稹罷為尚書左丞,知河中府;參知政事晏殊罷為禮部尚書,知江寧府,尋改亳州。 帝始親政,夷簡手疏八事,曰正朝綱,塞邪徑,禁賄賂,辨佞壬,絶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其語甚切。 帝與夷簡謀,以耆、竦等皆太后所任用,欲悉罷之。 退,告郭後,後曰:「夷簡獨不附太后邪?但多機巧,善應變耳。 」由是並罷夷簡。 及宣制,夷簡方押班,聞唱其名,大駭,不知其故。 而夷簡素厚內侍副都知閻文應,因使為中訁冋,久之,乃知事由後雲。 宰臣張士遜加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資政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判都省李迪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戶部侍郎王隨參知政事;禮部侍郎、權三司使事李諮為樞密副使;步軍副都指揮使王德用為檢校太保、僉署樞密院事。 始,太后臨朝,有求內降補軍事者,德用曰:「補吏,軍政也;敢挾此以干軍政,不可與。 」太后固欲與之,卒不奉詔,乃止。 帝閲太后合中,得德用前奏軍吏事,奇之,以為可大用,故擢任樞密。 德用謝曰:「臣武人,待罪行間,不足以當大任。 」帝遣使者趣入院。 以權御史中丞蔡齊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事;天章閣待制范諷為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時有飛語傳荊王元儼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者,即捕得,系獄,逮及數百人,齊案之元跡。 帝督責愈急,齊曰:「小人無知,不足治,且無以安荊王。 」一夕三疏。 帝大悟,止笞數人而已。 先是諷出知青州,時山東旱蝗,前宰相王曾,家多積粟,諷發取數千斛濟饑民,因請遣使安撫。 於是以御史中丞召,其在青州不逾歲也。 以太常博士、秘閣校理范仲淹為右司諫。 仲淹初聞遺誥以太妃為皇太后,參決軍國事,上疏言:「太后,母號也,自古無因保育而代立者。 今一太后崩,又立一太后,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無母后之助矣。 」時已刪去參決等語,然太后之號訖不改,止罷冊命而已。 降殿中丞、知吉州方仲弓為太子中舍、監豐國監。 初,仲弓請依唐武后故事立劉氏七廟,太后見其奏,怒曰:「吾不作此負祖宗事!」裂而擲之,猶用是得知吉州。 帝以累更赦宥,止薄責焉。 壬戌,始禦崇政殿。 癸亥,上太后謚曰莊獻明肅。 舊制,後謚二字;稱制加四字自此始。 追尊李太后謚曰莊懿。 五月,丁卯,判河南府錢惟演請以莊獻、莊懿皇太后並祔真宗室。 惟演既罷景靈宮使,還河南,不自安,乃建此議以希帝意。 戊辰,詔禮部貢舉。 辛未,以屯田員外郎武城龐籍為殿中侍御史。 籍奏請下閣門取垂簾儀制盡焚之。 又奏:「陛下躬親萬機,用人宜辨邪正,進擢近列,願采公論,毋令出於執政。 」孔道輔嘗謂人曰:「言事官多觀望宰相意,獨龐君可謂天子御史也。 」 癸酉,詔:「太后垂簾日詔命,中外毋輒以言。 」 始,太后稱制,雖政出宮闈,而號令嚴明,左右近習亦少假借,賜與皆有節。 賜族人禦食,必易以扣器,曰:「尚方器勿使入吾家也。 」晚,稍進外家,任內官羅崇勛、江德明等訪外事,崇勛等以此勢傾中外,又以劉從德故黜曹修古等。 然太后保護帝既儘力,帝奉太后亦甚備。 及太后崩,言者多追斥垂簾時事。 范仲淹言于帝曰:「太后受遺先帝,保佑聖躬十餘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帝大感悟,乃降是詔。 丙子,命張士遜撰《藉田》及《恭謝太廟記》,以翰林學士馮元為編修官,直史館宋祁為檢討官。 既而祁言皇太后謁廟非後世法,乃止撰《藉田記》。 帝始召宋綬,將大用之,為張士遜所沮。 丁丑,以綬為翰林侍讀學士兼龍圖閣學士,判都省。 六月,甲午朔,日有食之。 壬寅。 錄周世宗及高季興、李煜、孟昶、劉繼元、劉鋹後。 辛亥,太子少傅致仕孫奭卒。 帝謂張士遜曰:「朕方欲召奭還,而奭遂死矣!」嗟惜久之,罷朝一日,贈左仆射,謚曰宣。 奭勸講禁中二十餘年,討論典禮,必取前代中正合法事類陳之,故政府奉行無疑。 當真宗封禪時,獨正言諫諍不少阿。 晚節勇退。 疾甚,徙正寢,屏婢妾,謂其子瑜曰:「無令我死婦人手也!」 第19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1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