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午,帝幸城南,謂諸將曰:「翼日重午,當食于城中。 」遂自草詔賜北漢主。 夜,漏上一刻,城上有蒼白雲如人狀。 癸未,幸城南,督諸將急攻,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 帝恐屠其城,因麾眾少退。 城中人猶欲固守,左仆射致仕馬峰,以病臥家,舁入見北漢主,流涕備言興亡之理。 夜,漏上十刻,北漢主乃遣客省使李勛上表納款。 帝喜,即命通事舍人薛文寶賫詔入城撫諭。 夜漏未盡,幸城北,宴從臣于城台,受其降。 甲申,遲明,劉繼元率其平章事李惲等素服紗帽待罪台下,詔釋之,召升台勞問。 繼元叩頭曰:「臣自聞車駕親臨,即欲束身歸命,蓋亡命者懼死,劫臣不得降耳。 」帝令籍亡命者至,悉斬之。 顧謂淮海國王錢俶曰:「卿能保一方以歸於我,不致血刃,深可嘉也。 」 北漢平,凡得州十,軍一,縣四十一,戶三萬五千二百二十,兵三萬。 命劉保勛知太原府。 乙酉,赦河東管內常赦所不原者。 諸州縣偽署職官等,並令仍舊。 人戶兩稅,特與給復二年,王師所不及處,給復一年。 分命常參官八人知忻、代等州。 毀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并州。 徙僧道及民高資者于西京。 己丑,以劉繼元為右衛上將軍,封彭城郡公。 又以其臣李惲為殿中監,馬峰為少府監,郭萬超為磁州團練使,李勛為右衛將軍,餘授官有差。 辛卯,宴劉繼元及其官屬。 繼元獻其宮妓百餘人,帝以分賜立功將校。 乙未,築并州新城。 送劉繼元緦麻以上親赴闕。 丙申,幸太原城北,禦沙河門樓。 遺使分部徙居民于新并州,盡焚其廬舍,民老幼趨城門不及,死者甚眾。 丁酉,以行宮為平晉寺,帝作《平晉記》,刻寺中。 廢隆州,毀其城。 庚子,發太原;丁未,次鎮州。 初,攻圍太原累月,饋餉且盡,軍士罷乏。 劉繼元降,人人有希賞意,而帝將遂伐遼,取幽薊。 諸將皆不願行,然無敢言者。 殿前都虞候崔翰獨奏曰:「此一事不容再舉,乘此破竹之勢,取之甚易,時不可失也。 」帝悅,即命樞密使曹彬議調發屯兵。 時車載簿籍,阻留在道,兵房吏張質潛計數部分軍馬,及得簿籍校之,悉無差謬。 六月,庚申,車駕北征,發鎮州。 扈從六軍有不即時至者,帝怒,欲置於法。 馬步軍都軍頭趙延溥遽進曰:「陛下巡幸邊陲,本以契丹為患,今敵未殄滅而誅譴將士,若舉後圖,誰為陛下戮力乎!」帝嘉納之。 丙寅,次金台頓,遼境也。 丁卯,帝躬擐甲冑,率兵次岐溝關,遼之東易州刺史劉禹以州降,留兵千人守之。 東易州,即岐溝關也。 遼北院大王耶律希達,統軍使蕭託古,伊實王薩哈,迎戰于沙河。 東西班指揮使衡水傅潛、浚儀孔守正先至,擊之,後軍繼至,大敗希達軍,生擒五百餘人。 戊辰,帝次涿州,判官劉原德以城降。 庚午,次遼南京之城南,駐蹕寶光寺。 遼南院大王耶律色珍患南軍之鋭,以希達新敗,為南軍所易也,取其青幟,軍于得勝口以誘敵。 帝麾兵擊之,士皆鼓勇,斬首千餘級。 色珍襲其後,宋師始卻。 色珍軍于清沙河北,為南京聲援。 渤海帥達蘭罕率部族來降;以達蘭為渤海都指揮使。 壬申,部分諸將攻城,定國節度使宋渥攻其南面,河陽節度使崔彥進攻北面,彰信節度使劉遇攻東面,定牙節度使孟元喆攻西面。 命宣徽南院使潘美知幽州行府事。 遼南京權留守韓德讓懼甚,與知三司事劉弘登城,日夜守禦,而城外招脅甚急,人懷二心。 會迪裡都都指揮使李扎勒燦出降,城中益懼。 遼禦盞郎君耶律學古聞南京被圍,急救之,圍師方嚴,乃穴地以進,偕韓德讓等整器械,安反側,隨宜備禦,志不少懈。 宋兵三百餘人乘夜登城,學古戰卻之,益修守備,以待援師。 丙戌,命殿中丞楊恭知涿州,以劉原德為右贊善大夫、通判州事。 乙亥,命八作副使祁延朗知東易州。 丁丑,遼主始知南京之圍,命南京宰相耶律沙救之,遺使責托果等曰:「卿等不嚴偵候,用兵無法,遇敵即敗,奚以為將!」特裡袞耶律休格知事亟,自請赴援,遼主乃以休格代希達,將五院軍並發。 秋,七月,庚辰,遼建雄節度使劉延素來降。 壬午,遼薊州知州劉守恩降。 帝日督諸將攻城,而將士多怠。 桂州觀察使曹翰、洮州觀察使米信屯城之東南隅,軍士掘土得蟹,翰謂諸將曰:「蟹,水物,而陸居,失其所也。 且多足,敵救將至之象。 又,蟹者,解也,其班師乎!」 癸未,遼耶律沙以援師至,戰于高梁河,宋師擊之,沙敗走。 會薄暮,休格自間道馳至,人持兩炬,宋師不測其多寡,有懼色。 休格與色珍合軍,分左右翼奮擊,休格被三創,戰益力。 學古聞援師大集,開門列陣,四面鳴鼓,居民大呼,聲震天地,休格乘之。 宋師大敗,帝乘驢車南走。 休格創甚,不能騎,輕車追至涿州,獲兵仗、符印、糧饋、貨幣不可勝計。 丙戌,帝次金台驛,內供奉官真定閻承翰馳奏歸師大潰,命殿前都虞候崔翰往撫之,眾遂定。 戊子,次定州。 定難軍留後李繼筠卒,弟繼捧襲位。 庚寅,命崔翰及定武節度使孟元喆等留屯定州,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屯鎮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屯關南,得以便宜從事。 帝謂諸將曰:「契丹必來侵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 」 辛丑,遼主以韓德讓等能安人心,扞城池,賜詔褒獎。 以德讓為遼興軍節度使;耶律學古遙授保靜節度使,為南京馬步軍都指揮使。 耶律沙等同在高梁河有功,釋其敗軍之罪。 第4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續資治通鑑 上》
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