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事蹟,斷可見矣。 列侯驕盈,黷貨事戎。 大凡亂國多,理國寡。 侯伯不得變其政,天子不得變其君。 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於制,不在於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蹟亦斷可見矣。 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萬人側目。 失在於政,不在於制。 秦事然也。 漢興,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國,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雖亂,不可變也;國人雖病,不可除也。 及夫大逆不道,然後掩捕而遷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財,怙勢作威,大刻於民者,無如之何。 及夫郡邑,可謂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漢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馮唐,聞黃霸之明審,睹汲黯之簡靖,拜之可也,復其位可也,臥而委之以輯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 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 設使漢室盡城邑而侯王之,縱令其亂人,戚之而已。 孟舒、魏尚之術,莫得而施;黃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 明譴而導之,拜受而退已違矣。 下令而削之,締交合從之謀,周于同列,則相顧裂眥,勃然而起。 幸而不起,則削其半。 削其半,民猶瘁矣,曷若舉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漢事然也。 今國家盡制郡邑,連置守宰,其不可變也固矣。 善制兵,謹擇守,則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漢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尤非所謂知理者也。 魏之承漢也,封爵猶建。 晉之承魏也,因循不革。 而二姓陵替,不聞延祚。 今矯而變之,垂二百祀,大業彌固,何系于諸侯哉?或者又以為:「殷周,聖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當覆議也。 」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蓋以諸侯歸殷者三千焉,資以黜夏,湯不得而廢;歸周者八百焉,資以勝殷,武王不得而易。 徇之以為安,仍之以為俗,湯、武之所不得已也。 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於己也,私其衛于子孫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盡臣畜於我也。 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 使賢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後可以理安。 今夫封建者,繼世而理。 繼世而理者,上果賢乎?下果不肖乎?則生人之理亂未可知也。 將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視聽,則又有世大夫世食祿邑,以盡其封略。 聖賢生於其時,亦無以立於天下,封建者為之也。 豈聖人之制使至於是乎?吾固曰:“非聖人之意也,勢也。 」 ○四維論 《管子》以禮義廉恥為四維,吾疑非管子之言也。 彼所謂廉者,曰不蔽惡也。 世人之命廉者,曰不苟得也。 所謂恥者,曰不從枉也。 世人之命恥者。 曰羞為非也。 然則二者果義歟,非歟?吾見其有二維,未見其所以為四也。 夫不蔽惡者,豈不以蔽惡為不義而去之乎?夫不苟得者,豈不以苟得為不義而不為乎?雖不從枉與羞為非皆然。 然則廉與恥,義之小節也,不得與義抗而為維。 聖人之所以立天下,曰仁義。 仁主恩,義主斷。 恩者親之,斷者宜之,而理道畢矣。 蹈之斯為道,得之斯為德,履之斯為禮,誠之斯為信,皆由其所之而異名。 今管氏所以為維者,殆非聖人之所立乎?又曰:「一維絶則傾,二維絶則危,三維絶則覆,四維絶則滅。 」若義之絶,則廉與恥其果存乎?廉與恥存,則義果絶乎?人既蔽惡矣,苟得矣,從枉矣,為非而無羞矣,則義果存乎?使管子庸人也,則為此言。 管子而少知理道,則四維者非管子之言也。 ○天爵論 柳子曰:仁義忠信,先儒名以為天爵,未之盡也。 夫天之貴斯人也,則付剛健純粹于其躬,倬為至靈,大者聖神,其次賢能,所謂貴也。 剛健之氣,鐘於人也為志,得之者,運行而可大,悠久而不息,拳拳于得善,孜孜于嗜學,則志者其一端耳。 純粹之氣,注於人也為明,得之者,爽達而先覺,鑒照而無隱,盹盹于獨見,淵淵于默識,則明者又其一端耳。 明離為天之用,恆久為天之道,舉斯二者,人倫之要儘是焉。 故善言天爵者,不必在道德忠信,明與志而已矣。 道德之於人,猶陰陽之於天也;仁義忠信,猶春秋冬夏也。 舉明離之用,運恆久之道,所以成四時而行陰陽也。 宣無隱之明,著不息之志,所以備四美而富道德也。 故人有好學不倦而迷其道、撓其志者,明之不至耳;有照物無遺而蕩其性、脫其守者,志之不至耳。 明以鑒之,志以取之,役用其道德之本,舒布其五常之質,充之而彌六合,播之而奮百代,聖賢之事也。 然則聖賢之異愚也,職此而已。 使仲尼之志之明可得而奪,則庸夫矣。 授之於庸夫,則仲尼矣。 若乃明之遠邇,志之恆久,庸非天爵之有級哉?故聖人曰:「敏以求之。 」明之謂也;「為之不厭」,志之謂也。 道德與五常,存乎人者也。 克明而有恆,受于天者也。 嗚呼!後之學者,儘力於所及焉。 或曰:「子所謂天付之者,若開府庫焉,量而與之耶?」曰:否。 其各合乎氣者也。 莊周言天曰自然,吾取之。 ○守道論(《左氏傳》昭公二十年:齊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進,曰:「昔先君之田也,旃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 臣不見皮冠,不敢進。 ”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 」 第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柳宗元集》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