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生人之所宜為,曷足為異乎?既以一家為孝,是辨一邑裡皆無孝矣。 以一身為孝,是辨其祖父皆無孝矣。 然或陷于危難,能固其忠孝,而不苟生之逆亂,以是而死者,乃旌表門閭,爵祿其子孫,斯為為勸已,矧非是而希免輸者乎?曾不以毀傷為罪,減絶為憂;不腰于市,而已黷於政,況復旌其門? 河南府同官記 永貞元年,愈自陽山移江陵法曹參軍,獲事河東公。 公嘗與其從事言:建中初,天子始紀年更元,命官司舉貞觀、開元之烈。 群臣惕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當時自齒朝之士而上,以及下百執事,官闕一人,將補,必取其良。 然而河南同時于天下稱多,獨得將相五人。 故于府之參軍,則得我公。 于河南主簿,則得故相國范陽盧公。 于汜水主簿,則得故相國,今太子賓客滎陽鄭公。 于陸渾主簿,則得相國,今吏部侍郎天水趙公。 于登封主簿,則得故吏部尚書東都留守吳郡顧公。 盧公去河南,為右補闕,其後由尚書左丞至宰相。 鄭公去汜水,為監察御史,佐山南軍,其後由工部侍郎至宰相,罷而又為。 趙公去陸渾,為右拾遺,其後由給事中為宰相。 顧公去登封,為監察御史,其後由京兆尹至吏部尚書東都留守。 我公去府為長水尉,其後由膳部郎中為荊南節度行軍司馬,遂為節度使,自工部尚書至吏部尚書。 三相國之勞,在史冊。 顧吏部慎職小心,于時有聲。 我公願潔而沉密,開亮而卓偉,行茂于宗,事修於官,嗣紹家烈,不違其先。 作帥南荊。 厥聞休顯,武志既揚,文教亦熙;登槐贊元,其慶且至。 故好語故事者,以為五公之始跡也同,其後進而偕大也亦同,其稱名臣也又同。 官職雖分,而功德有鉅細,其有忠勞于國家也同。 有若將同其後,而先同其初也。 有聞而問者,於是焉書。 既五年,始立石刻其語河南府參軍舍庭中。 于時河東公為左仆射宰相,出藩大邦鄭公以工部尚書,留守東都。 趙公以吏部尚書鎮江陵。 漢南地連七州,戎士十萬,其官宰相也。 留守之官,居禁省中,歲時出旌旗,序留司文武百官于宮城門外而衙之。 江陵,故楚都也,戎士五萬。 三公同時,千里相望,可謂盛矣。 河東公名均,姓裴氏。 記宜城驛 此驛置在古宜城內,驛東北有井,傳是昭王井,有靈異,至今人莫汲。 驛前水,傳是白起堰西山下澗,灌此城壞,楚人多死,流城東陂,臭聞遠近,因號其陂「臭陂」。 有蛟害人,漁者避之。 井東北數十步,有楚昭王廟。 有舊時高木萬株,多不得其名。 歷代莫敢翦伐,尤多古松大竹。 于太傅帥襄陽,遷宜城縣,並改造南境數驛,材木取足此林。 舊廟屋極宏盛,今惟草屋一區,然問左側人,尚云:「每歲十月,民相率聚祭其前。 」廟後小城,蓋王居也。 其內處偏高,廣員八九十畝,號「殿城」,當是王朝內之所也,多磚可為書硯。 自小城內地,今皆屬甄氏。 甄氏于小城北立墅以居。 甄氏有節行,其子逢以學行為助教。 元和十四年二月二日題。 題李生壁 余始得李生於河中,今相遇于下邳,自始及今,十四年矣。 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未通人事,追思多有可笑者,與生皆然也。 今者相遇,皆有妻子,昔時無度量之心,寧復可有?是生之為交,何其近古人也。 是來也,余黜于徐州,將西居于洛陽,泛舟于清泠池,泊于文雅台下。 西望商丘,東望修竹園,入微子廟,求鄒陽、枚叔、司馬相如之故文。 久立於廟陛間,悲《那頌》之不作。 於是者已久。 隴西李翱、太原王涯、上谷侯喜,實同與焉。 貞元十六年五月十四日。 昌黎韓愈書。 ●外集·卷五 除崔群戶部侍郎制 敕:地官之職,邦教是先,必選國華,以從人望。 具官崔群,體道履仁,外和內敏,清而容物,善不近名。 從容禮樂之間,特達圭璋之表。 比參密命,弘益既多,及貳儀曹,升擢惟允。 邁茲令德,藹然休聲。 選賢與能,于今雖重,擇才均賦,自古尤難。 往慎乃司,以服嘉命。 可。 祭董相公文 維貞元十五年歲次己卯,二月乙亥朔某日,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知使事、吳縣開國男、食邑三萬戶陸長源,度支營田判官、檢校金部員外郎、侍御史孟叔度,觀察支使、監察御史裡行丘穎,觀察推官、守秘書省校書郎韓愈等,謹以少牢之奠,敬祭于故尚書右仆射平章事隴西公之靈。 嗚呼,天高而明,地厚而平。 五氣敘行,萬匯順成。 交感旁暢,聖賢以生。 雨水于雲,瀆水于坤。 蕃昌生物,有假有因。 天卷唐邦,錫之元臣。 肫肫元臣,其德孔碩;不諂不笑,不威不赫。 不求其盈,不致其敵。 爰立作相,︳謨實勤;出若無辭,疇德之聞。 帝念東土,公其來撫。 乃守洛都,乃藩浚郊。 乃去厥疾,乃施厥膏。 不知其勞,鰥寡以饒。 維昔浚郊,厥亂維舊。 有狡有狂,其群孔醜。 公其來矣,為民父母。 父誨其義,母仁其愚。 既變既從,孰雲其初。 自邇徂遠,混然一區。 公來自中,天子所倚;公今不歸,誰佐天子?公既來止,東人以完;公既歿矣,人誰與安?濁流渾渾,有闢其郛;填道歡呼,公來之初;今公之歸,公在喪車。 旨酒既盛,嘉餚在盛。 嗚呼我公,庶享其誠。 尚饗。 雷塘禱雨文 祭石君文 維元和七年,歲次壬辰,七月二十七日,右補闕宋景、國子博士韓愈,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石三學士之靈。 第11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韓愈集》
第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