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愚之所守,竟非偶然,故不可變。 凡在京師八九年矣,足不跡公卿之門,名不譽于大夫士之口。 始者謬為今相國所第,此時惟念,以為得失固有天命,不在趨時,而偃仰一室,嘯歌古人。 今則復疑矣。 未知夫天竟如何,命竟如何?由人乎哉,不由人乎哉?欲事干謁,則患不能小書,因於投刺;欲學為佞,則患言訥詞直,率事不成,徒使其躬亻焉而不終日。 是以勞思長懷,中夜起坐,度時揣己,廢然而返,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又常念古之人日已進,今之人日已退。 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為學,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 故其事業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故《詩》曰:「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言老成之可尚也。 又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謂死而不亡也。 夫今之人,務利而遺道,其學其問,以之取名致官而已。 得一名,獲一位,則棄其業,而役役于持權者之門。 故其事業功德,日以忘,月以削,老而益昏,死而遂亡。 愈今二十有六矣,距古人始仕之年,尚十四年,豈為晚哉?行之以不息,要之以至死,不有得于今,必有得于古;不有得于身,必有得于後。 用此自遣,且以為知己者之報,執事以為如何哉?其信然否也?今所病者,在於窮約,無僦屋賃仆之資,無袍糲食之給。 驅馬出門,不知所之,斯道未喪,天命不欺,豈遂殆哉,豈遂困哉?竊惟執事之於愈也。 無師友之交,無久故之事,無顏色言語之情。 卒然振而發之者,必有以見知爾。 故盡暴其所志,不敢以默。 又懼執事多在省,非公事不敢以至,是則拜見之不可期,獲侍之無時也。 是以進其說如此,庶執事察之也。 與張徐州薦薛公達書 與少室李拾遺書 十二月某日,愈頓首。 伏承天恩,詔河南敦諭拾遺公,朝廷之士,引頸東望,若景星鳳皇之始見也,爭先睹之為快。 方今天子仁聖,小大之事,皆出宰相,樂善言,如不得聞。 自即大位已來,于今四年,凡所施者,無不得宜。 勤儉之聲,寬大之政,幽閨婦女,草野小人,皆飽聞而厭道之。 愈不通於古,請問先生,世非太平之運歟?加又有非人力而至者,年谷熟衍,符貺委至。 若干紀之奸,不戰而拘,強梁之凶,銷鑠縮慄,迎風而委伏。 其有一事未就正,自視若不成人。 四海之所環,無一夫甲而兵者。 若此時也,拾遺公不疾起,與天下之士君子,樂成而享之,斯無時矣。 昔者,孔子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已,足跡接于諸侯之國。 即可為之時,自藏深山,牢關而固距,即與仁義者異守矣。 想拾遺公冠帶就車,惠然肯來,舒所蓄積,以補綴盛德之有闕遺,利加於時,名垂于將來,踴躍悚企,頃刻以冀。 又竊聞朝廷之議,必起拾遺公。 使者往若不許,即河南必繼以行。 拾遺征君若不至,必加高秩,如是則辭少就多,傷于廉而害于義,拾遺公必不為也。 善人斯進,其類皆有望于拾遺公;拾遺公倘不為起,使眾善人不與斯人施也。 由拾遺公而使天子不盡得良臣,君子不盡得顯位,人庶不盡被惠利,其害不為細。 必望審察而遠思之,務使合于孔子之道。 幸甚!愈再拜。 答劉秀才論史書 六月九日,韓愈白秀才。 辱問見愛,教勉以所宜務,敢不拜賜。 愚以為凡史褒貶大法,《春秋》已備之矣。 後之作者,在據事蹟實錄,則善惡自見。 然此尚非淺陋偷惰者所能就,況褒貶邪? 孔子聖人作《春秋》,辱于魯、衛、陳、宋、齊、楚,卒不遇而死;齊太史氏兄弟幾盡;左丘明紀春秋時事以失明;司馬遷作《史記》,刑誅;班固瘐死;陳壽起又廢,卒亦無所至;王隱謗退,死家;習鑿齒無一足;崔浩、范曄赤誅;魏收夭絶;宋孝王誅死。 足下所稱吳兢,亦不聞身貴,而今其後有聞也。 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則有天刑,豈可不畏懼而輕為之哉! 唐有天下二百年矣,聖君賢相相踵,其餘文武之士,立功名跨越前後者,不可勝數,豈一人卒卒能紀而傳之邪?仆年志已就,衰退不可自敦率。 宰相知其無他才能,不足用,哀其老窮,齟齬無所合,不欲令四海內有慼慼者,猥言之上,苟加一職榮之耳,非必督責迫蹙令就功役也。 賤不敢逆盛指,行且謀引去。 且傳聞不同,善惡隨人所見。 甚者,附黨憎愛不同,巧造語言,鑿空構立善惡事蹟,于今何所承受取信,而可草草作傳記,令傳萬世乎?若無鬼神,豈可不自心慚愧;若有鬼神,將不福人。 仆雖,亦粗知自愛,實不敢率爾為也。 夫聖唐鉅跡,及賢士大夫事,皆磊磊軒天地,決不沉沒。 今館中非無人,將必有作者勤而纂之。 後生可畏,安知不在足下?亦宜勉之!愈再拜。 與大顛師書 愈啟:孟夏漸熱,惟道體安和。 愈弊劣無謂,坐事貶官到此,久聞道德,切思見顏。 緣昨到來,未獲參謁,倘能暫垂見過,實為多幸。 已帖縣令具人船奉迎,日久瞻,不宣。 愈白。 愈啟:海上窮處,無與話言,側承道高,思獲披接。 專輒有此咨屈,倘惠能降喻,非所敢望也。 至此一二日,卻歸高居,亦無不可。 旦夕渴望。 不宣。 愈白。 愈啟:惠勻至,辱答問,珍悚無已。 所示廣大深迥,非造次可諭。 《易大傳》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終不可得而見邪?」如此而論,讀來一百遍,不如親□顏色,隨問而對之易了。 此旬來晴明,旦夕不甚熱,倘能乘閒一訪,幸甚。 第11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韓愈集》
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