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明定章程,以示勸懲之義。 竊查鴉片煙之盛行,在道光中葉以後,風俗人心,因之日趨于澆漓,水旱盜賊,相承以起,貽患至今。 是鴉片煙之為害,不獨耗竭財力,戕賊民命實為國家治亂之機一大關鍵。 是以道光中設為厲禁嚴刑,原屬懲奸之要義,立法並無稍過。 惟當紀綱廢弛,風俗頽敗之餘,法令愈嚴,推行愈多梗塞,不能不以整齊之令,寓諸從容勸導之中。 而人心法已甚,其驟難禁革之積弊,尤應明定章程,以使知利病之切身,而自求變計。 其法即取販賣鴉片煙之利,以為禁菸之資。 凡販運鴉片煙土者,無論城村市鎮,概準厘稅加征五倍,永不停免。 亦責成紳員,互相稽查。 一由厘局徵收,而酌提為製造方藥之費。 其各省栽種鶯粟者,亦皆示限嚴禁。 各視土地所宜,責令改種五穀。 其田土有多寡,又有承佃及自耕之田。 逾期不改,種二十畝以上,酌提一半充公。 佃者出自業戶之意,全數充公;出自佃民之意,責成更佃。 不遵辦者,亦全數充公。 二十畝以下,勒限懲責。 其充公之田,各就其鄉添設小學及各善舉,由地方官督飭辨理。 有侵蝕者,亦聽呈控懲辦。 此明定章程之大端也。 六曰禁革煙館,以絶傳染之害。 鴉片煙為害之烈,尤莫甚于煙館。 無藝平民及子弟之無管束者,無不從煙館吸食,以至積而成癮,其害亦人所共知而不能禁革者。 在官之耳目,不能敵書差之包庇也。 聞兩江督臣沈葆楨,嚴禁菸館,皆相率移至城外。 以沈葆楨切實認真,其力亦不過周及城內而已。 非責成各處十紳自相稽查,萬不能有實際,而無非督撫及地方官有實求整飭之心,亦萬不能責紳士之奉行。 是以自古興利除弊,尤以察吏為先。 在京各城司坊等官,在外各州縣巡檢典史,能不以收受陋規為事,禁革煙館,即亦非難。 此嚴禁傳染之大端也。 伏查國家興利除弊,大抵交涉部務,應由部臣制其準駁之權。 其有違犯禁令,亦應由部臣添議科條,編入則例。 惟此次禁止鴉片煙,先及官紳士子,本屬從前未開之禁,無庸另立專條。 其禁止栽種鶯粟,及開設煙館,尤屢見之奏案,明示例禁。 至于州縣差役之訛詐,按律處辦,已自有餘,並無庸酌增條例。 各海口徵收洋土稅則,照舊辦理,或另立章程,稅厘並征,酌量增加,均可及時開辦,聽從販運。 此次議禁,大旨全無妨礙。 俟奉有禁辦明文,臣即照會英國外部漸次禁止栽種販運。 此時開辦之始,惟當從容涵泳,寬以二十年之期。 先官而後民,先士子而後及于百姓。 一以漸摩勸戒為義,明示以朝廷愛民之苦心,力拯陷溺,力除苛擾,與天下相感以誠。 而其大要尤在責成各省士紳,自立章程,切實勸導,求實效而不務虛文,求真有益百姓,而不專假官勢以責近功。 人心具有天良,無不可感動禁革者。 伏乞天恩明下臣章,飭各督撫臣虛心核議,實力舉行。 天下臣民,蒙被聖恩,永無涯際! ○上合肥伯相書 二月初八日,寄上第三信,想塵鈞鑒。 此間政教風俗,氣象日新。 推求其立國本末,其始君臣爭政,交相屠戮,大亂數十百年。 至若爾日而後定。 初非有至德善教,累積之久也。 百餘年來,其官民相與講求國政,自其君行之,蒸蒸日臻于上理。 至今君主以賢明稱,人心風俗,進而益善。 計其富強之業,實始乾隆以後。 火輪船創始乾隆,初未甚以為利也。 至嘉慶六年,始用以行海。 又因法創為火輪車,起自嘉慶十八年。 其後益講求電氣之學,由吸鐵機器,傳遞書信。 至道光十八年,始設電報于其國都,漸推而遠。 同治四年,乃達印度。 自道光二十二年與中國構兵,火輪船遂至粵東。 咸豐十年再構兵,而電報徑由印度至上海矣。 其開創才數十年。 乘中國之衰敝,七萬里一瞬而至。 然亦足見天地之氣機,一發不可遏。 中國士大夫自怙其私,以求遏抑天地之機,未有能勝者也。 來此數月,實見火輪之便利,三四百里,往返僅及半日。 其地士紳,力以中國宜修造火輪車相就勸勉。 且謂英國富強,實基于此。 其始亦相與疑阻。 即以初抵倫敦蘇士阿摩登海口言之。 往來車運,用馬三萬餘匹。 慮防其生計也。 迨車路開通,用馬乃至六七萬匹。 蓋以道途便利,貿易日繁,火輪車止出一道。 相距數十里以下,來就火車者,用馬逾多也。 去冬,道上海,見格致書院藏一火輪車道圖,由印度直通雲南,一出臨安以東趨廣州,一出楚雄以北趨四川,以達漢口,又由廣州循嶺以出湖南,而會于漢口。 乃由南京至鎮江,東出上海,又東出寧波,北出天津,以達京師。 見之怪咋,謂雲南甫通商,即籌及火輪車路也。 及來倫敦,得此圖,知已出自十餘年前。 凡其蓄意之所至,無不至也。 印度火輪車才及阿薩密。 其通中國,分山南北兩道。 北道由阿薩密直抵依拉襪底河。 南道繞出緬甸,折而東北,以會于依拉襪底河,而達蠻允。 大率雲南通商一二年後,兩處鐵路,所必興修者。 日本公使見語云:天地自然之利,西人能發出之。 彼為其難,吾為其易。 豈宜更自坐廢!中國土地之廣,人民之眾,各國所心羡也。 聞至今一無振作,極為可惜。 嵩燾赧然無以為答。 第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