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奏稱非有大宗巨款,不能開辦,非有不竭餉源,不能持久。 以四成洋稅,存款無多,更求開源節流之計。 查四成洋稅,各關歲入若干,何處借撥若干,戶部現存若干,非臣所預知。 惟念天下洋務,綱領在總理衙門,天下財賦,綱領在戶部。 必總理衙門周知戶部實存之款,而後洋務可通盤籌劃,必戶部周知各關實存之款,而後隨時可應總理衙門之急需。 計四成洋稅,各關必無敢侵挪者。 或者指撥六成,浮于所入之款,因而暫挪四成,以待後日彌補。 第必須將六成不敷指撥之處,立即切實奏咨,而後戶部得以權衡調濟。 若秘而不宣,則六成既不敷撥,安得彌補之期,各關以為出款,戶部尚以為存款。 日撥日深,始和盤托出,貽誤必多。 論開源者曰:借洋款。 夫今日所借之數,即後日所償之數。 非源也。 且厚息輸于外洋,非甚然眉,誰甘挖肉。 曰:大開捐。 民力竭矣,減成徒濫名器,未必踴躍輸將。 即以抑勒,所得亦復無多。 且可一不可再。 曰:增洋稅。 無論外人以利為命,勢必不行。 即竭澤而漁,亦非招徠之術。 現在洋稅尚無弊竇,尤不當使藉口,以啟偷漏之端。 曰:清田賦。 夫發捻之亂,相尋十數年,而元氣尚能漸復者,則以國家雖急,從來不肯加賦,農民稍得以自存故也。 按戶搜索,民不聊生。 州縣抑勒之難堪,略加糧額以應之,所得幾何,貽累匪淺。 曰:收鹽利。 鹽歸官辦,如得劉晏之才,未嘗不可驟見起也。 然而接軸連檣,完厘課而享其奇贏者,吾之商也。 肩挑背負,逃厘課而竊其微利者,吾之民也。 得才如劉晏,不過巧取商民之利,而歸之官。 萬一不如劉晏,則弊有不可勝言者。 勿擾獄市,古人深意存焉。 似不如仍舊貫之為愈也。 欲言開源,或者其煤鐵乎?福建古田等處,產鐵甚旺。 洋人用之,皆以為鐵質勝於西洋。 第地不產煤,以松木之。 近山松盡,鐵礦亦廢。 且不通水路,運致殊艱。 煤價每擔僅千餘文,而運費加倍。 雖稍加價值,亦不能源源而來。 台灣產煤,聞兼產鐵。 然不諳以煤鐵之法,故向來無試采者。 臣曾函商總理衙門,令赫德延一看山洋人來台。 果能苗旺質佳,再行約議試辦。 近聞李鴻章已于磁州舉行。 將來或可仿照辦理。 蓋煤炭充刃,則財不耗于西洋,而作苦小民,兼得資以食力。 台地樟腦石油,雖其利不及煤炭,亦地不愛寶之一端也。 硫黃例禁綦嚴。 第禁之而不免漏卮。 不若收之以廣儲軍用。 然此皆取效于數年之後。 目前經始,尚苦于費未易籌。 至節流,亦節其無用而已矣。 臣以為折衝資行陣,則武科宜裁;南糧歸海運,則漕標宜裁。 事權貴一,責成貴專。 專則與總督同城之巡撫宜裁。 減一分虛糜,即可增一分實用。 我皇上躬行節儉,費惜露台。 凡在臣工,孰不當仰體斯意哉。 原奏稱以上各事,一不得人,均歸虛費。 請簡派知兵重望,實心辦事,熟諳洋情之大員為之統兵。 各大臣公議會推,奏請欽定。 臣賦性疏昧,何足以言知人。 第就見聞所及,兼此數長者,無逾李鴻章、左宗棠者矣。 李坐鎮畿輔,中外洋務本賴其主持。 左宗棠一時能否舍陝甘而蒞海疆,非臣所敢妄參末議。 臣竊窺兵部侍郎彭玉麟,忠肝義膽,迥出流輩,必能為國家肩大事。 雖居官任職,非其所願,而禦災捍患,當所不辭。 或疑海疆統帥,時與洋人交接。 若性情激烈,恐嫌隙易生。 抑知天下惟忠義之人最能堅忍,即遠人亦未嘗不考其素行而生愛敬之心。 至于後進人才,既關培養,尤資歷練,而後取多用宏,其源不竭。 近日人才之弊有二。 一則誤于空談,謂公憤可以卻敵。 言及外事,則斥為漢奸,及身居局中,又茫然不知所措。 一則狃于習見,謂我曾以此法破發捻。 戰以氣勝,宜勿懾于彼族欺人之言。 迨臨事而悟其弗如,則已晚矣。 近懲二者之弊,又取柔和軟熟一路。 但通洋語,略識洋文,能調停交涉事件者,便為出類拔萃之才。 抑知片長末技,以備顧問,以供驅策,未嘗不可,實學非所知也。 行陣部伍,中國以為角力之士也,而西洋無不知書之武臣。 規矩準繩,中國以為食力之民也,而西洋無不知書之匠首。 我以為粗,彼以為精,則彼得其精,我得其粗,固其所也。 臣前者特請設算學一科。 誠以外國權輿萬事之方,胥根乎算學。 而中國鼓勵人才之用,莫捷于制藝科。 今同文館之設有年矣。 其中當有學業勤敏,心術明粹者,可否仿照滿之筆帖式,漢之小京官,撥入總理衙門,使習外事,徐察其所成就,而進退之。 其尤異者,升之於司官,與正途出身等。 夫教之於同文館,所以培養之也。 試之於總理衙門,所以歷練之也。 非培養,則才無自始;非歷練,則才無自伸。 其出洋有成效而歸者,更當優予拔擢。 名之所在,眾所爭趨。 日推日廣,而才不可勝用矣。 臣就所見洋師,咸謂中國聰明,實勝於西洋。 循序求之,不患其不精進。 但風氣創始,苦于督率之無人。 即如船政一事,如得通曉製造淵源者領袖其間,所成就者必不止此。 今則督藝徒者匠首也,而匠首之智不如藝徒。 督匠首者紳員也,而紳員之智不如匠首。 督紳員者臣也;紳員能知其大意,臣則一無所知而已矣。 一切造船駛船,不能躬審其是非,只能訪問憂劣。 心力交瘁,聾聵何補。 此培養歷練後進之人才所以不得不亟亟也。 第8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