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奏稱各國槍炮日出日精,明知效彼之長,己居于後。 然使並無此器,更何所恃!因而思購最精之品,與自行鑄造之方。 夫槍炮非購之難,而知之難,用之尤難。 新舊既判,優劣懸殊。 貿然購之,雖得以賤價,要棄物耳。 非能測量炮力之遠近,彈子開花之遲速。 莫能演試,何能較其優劣?演後膛槍一出,費銀數分,演螺絲大炮一出,費銀數十兩。 磨擦有費,修理有費,得斯器者,往往什襲藏之。 日久銹生,一用不可再用。 其惜之也,不啻棄之。 前膛槍一出,後膛槍可以四出。 故臨陣必用後膛槍。 法之薩司博,俄之白爾單,布之莫司爾,皆後膛槍也。 而以美之林明敦為最。 近則英之{艹麻}抵尼享厘,駕乎其上。 今聞布之新出者,又勝之矣。 各國洋槍外,均有小炮隊,而以美之格林為最。 其大炮先尚銅,繼為鐵。 今則非鋼不珍。 前後膛互相短長,而皆以螺絲為貴。 前膛者下藥裝子之人,須身出炮外,所以避敵人之炮。 然開放鮮炸裂之虞。 前膛者,以英國為最。 聞有新制口徑四十二寸重八十噸開花彈千二百磅者,其演放則用電線火然,而人要避之。 否則,聲震耳裂。 此恐非中國所宜。 後膛炮各國皆有之,而布國練鋼之法,非他國所能。 其彈子以開花為貴。 然攻鐵甲船,則非實心之鋼彈不入也。 竊以為洋槍宜隨時訪其最精者購之。 大炮以十餘噸者為宜。 既購之後,須逐日付操。 則兵練而器亦練。 磨擦洋油砂布棉紗之費,修理工匠之費,必不容省。 其不至減費以肥私囊者,是在將之得人。 鑄造得津滬兩局,已有端緒。 應稍加廣,自當日起有功。 臣竊以為操術宜專,專而後精,精而後可以益求其精。 應請飭總理衙門,將沿海各局,通盤打算。 孰宜子藥,孰宜槍炮,孰宜銅鐵,孰宜船隻,各專其任。 以此所有,易彼所無。 誠以洋人每造一器,必開無數廠所。 若愛博不專,則廠先不能容工,焉得不苟!須以此局之贏,濟彼局之絀。 如千人之食,炊以一灶,明似費巨,中省實多。 若一人一灶,費必倍矣。 今年臣在台灣,李鴻章以津局所成洋藥,金陵所成洋炮火龍,陸續見濟。 若由閩廠購器自製,費當如何?臣購洋槍,獨取林明敦者,亦以滬局亦在學制,子藥可以挹注,修理不患無人故也。 至鑄造槍炮,似宜仿出洋局之例,選巧匠穎童,赴布國學習。 取法于上,冀得淵源。 取徑似迂,收效為速。 原奏:稱創立外海水師,應如何添選兵船及鐵甲船,並自行製造擴充之處,均宜切實備籌。 查中國海江,年來盜氛欠靖,倭番構畔,通遞文報,裝運援兵,未曾棘手。 此則有船之利之明征也。 然淮軍分裝三次,累月而後完。 合操僅派六船,便無船以供差遣。 此又船少之病之明征也。 第購船原屬萬不得已之急需。 自通商以來,從未見外國肯以全美之船售諸中國者。 欲求其精,非製造不可。 官廠所造,未必其精。 然創始有基,則進階有漸。 外國苦煤炭之費,因為新式省煤輪機。 苦船脅灣木之難,因為新式鐵脅。 應請購新式臥機一副,仿之以制兵船;新式立機一副,仿之以制商船。 鐵船脅全副,仿之以濟灣木之匱。 勿惜目前之費,冀收後日之功。 惟駕駛乏才,則船多亦不足恃。 臣曩者向赫德借凌凡官兵,教各船合操。 據稱老輩管駕官,多由商船出身。 熟駛駕而不精兵法。 其自學習出身者,駕駛兵法,皆有根柢。 加以閲歷,便成全才。 則出洋學習一端,不容緩也。 欲獲鐵甲船之利,當先知鐵甲船之難。 其制始於美法,各國踵而行之,而英最精。 然新制試洋,全船覆沒者再。 一則務求鐵甲之厚,忘其上重下輕,一側而不能輓也。 一則務求水面避炮,忘其船不勝而沉也。 臣前擬拓廠試造,費既繁重,成復需時。 且上等匠師,未必肯遠涉吾地。 因復有赴西洋定製,兼資生童學習之議。 費雖多而效較捷。 而取大取小,中無定見。 躊躇再四,罔所折衷。 其為因地制宜之說者,謂造船須為修船計,吃水只宜丈七八尺,使可進福州口。 雖建石塢廣廠,增添機器,所費亦屬不貲,然海口關鎖重疊,去洋面尚有數十餘里,猝外遇警,得炮台數座,精勇數千守之,廠中仍可製造修理,以應急需。 且駕駛有信任之華人,不致掣肘。 但行駛快捷如常,亦僅能避敵而從無勝敵者。 英國入華之鐵甲船損壞,香港船塢亦不能容,轉向東洋修理。 夫東洋目前尚無大船,何以有此大塢?其意可知。 況宜仿者更不止此。 既未雨而綢繆焉,仍存因陋就簡之見,如侮予何。 果爾,則必定製最大之鐵甲船,又必擇沿海最深之地,為最大之船塢。 蓋最大之船廠,所有一切機器洋師匠徒咸備,重兵設險以護之,誠煌煌巨觀也。 而僅此一端,已非千餘萬金不辦。 且極深之水,內江無之,必在外海。 我之全力所萃,敵人亦必以全力攻之,外警一來,本廠仍須停止,而待濟於他廠。 況華人驟得大船,無敢承領駕駛者。 僱募洋匠,臨警必萬分周章。 臣雖生長海濱,向未出洋。 自任船政,始知福州海口。 奉命赴台,始見台灣海口。 其何處宜此船塢,無從懸揣。 而又深慮積費之難,創工之難。 所以日夜徨,寢食俱廢者半月有餘,而無能臆斷也。 謹將候選知州張思桂所議,及洋將日意格所陳,函達總理衙門,以便採擇。 第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