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居盛文之邦,或游跡遍名會,或膺朝省碩官,其人自負學,好事而雄于財,又親戚僚友子弟,力為羅レ,貴鬻轉鈔,無不如志,不能名藏書家也。 余幼喜泛窺。 見人家稍異者,必盡首末。 稍長,讀《四庫總目》,念雖不得本,猶必盡見之。 裹犍叢山之中,家赤貧不給飠粥,名聞不到令尉,相過從不出閭裡書師,齊秦吳越晉楚之都,又無葭莩之因,可藉攄蓄念也。 凍餒迫逐,時有所去。 去即家人待以食。 歸而顧擔負,色喜也。 解包乃皆所購陳爛,相視爽然。 而余常衣不完,食不飽,對妻孥求槁寒慄象,亦每默焉自悔。 然性終不可改易。 迄今二十餘年矣。 計得書萬餘卷。 漢魏後金石文字,暨宋元來名人真跡,又近千卷。 雖不能名藏家,亦多矣。 其得之之難為何如哉!玉川子欲拾遺經,巢之空虛,誠貴之也。 以余得之之難,其視玉川之貴之,又當何如?僦寓夷牢水上,若覊禽無定棲。 因以巢經巢名所寄之室。 嗟乎,書猶財也。 當其無,百方期有之。 有而僅攝緘固,不為已用,則反不若不有不為累。 或用而僅罄之居服飲博,淫蕩無益,亦未見為能用也。 聚書而不讀,與讀之而不善者,何以異是!夫聚而不讀,猶不失為守財之俗子。 至讀之不善,斯敗家辱宗之尤矣。 致足於外,而不求足於內,則是外物者,又安見其可貴哉!昔陸務觀為書巢,入其中,不辨奧灶。 而卒以浮文誕詞名。 至記南園,為世詬病。 下民侮子,或亦其不善讀書之招也。 可無懼乎! ○梅亥記 亥,即所謂側掌而襠臍者也。 南于墓,徑可百步,高與臍等,而掌末適直墓門。 山蓋得此,乃環合而雄深,其中始圓お,可田可池。 無則枯短直露,舉不足觀也。 初土人鏟腰為田。 庚子秋,余得之,始複舊。 相其勢若植巨木,則婉秀為所奪。 且前山之雲委而波屬者皆蔽矣。 乃種梅焉。 至今四年。 於是垓之上乃無非梅者。 梅之初也,府君蓄盆梅一,修逾尺,大如指,千葉而白花。 一日先孺人撫而言曰:凡物皆有全量。 使夭閼不盡其性者,皆人為害之也。 因出植籬間。 越年,其條大發。 又越年,行樹下而冠已無礙。 余因雨水前削枝之近土者。 半夾以石,深擁之。 調年發,擁其根者三而得一或二焉。 乃斫而樹之。 樹者又如是分之。 因是堯灣寓宅多有梅,其祖樹當丁酉六月,花一枝。 是秋余舉于鄉。 及庚子,先孺人棄養,遂不花。 明日乃枯以死。 木之可感也如是。 今此亥之或喬或稚者,皆其子孫也。 憶余在十年前,結草亭于寓東大棗下,左右植梅五六株。 割前之田為方池,中菰蓮而上萱柳。 每春夏葉茂,枝撐相交,一亭皆綠。 先孺人或坐梅下,紡綿績麻,或行梅邊,摘花弄孫子。 及秋霽冬晴,則又架竹搓牙間,曝衣襦,干旨蓄,徐徐然來往其際。 亭之外皆圃,中植者患防菜,則以余酷護也。 時余出稍芟之,家人間舉以為笑。 至今皆移來此。 其某株為所倚而撫者,某枝為所芟者,某搓牙為所架竹者,宛宛皆能記識。 而據亥北望,累然一邱,音容莫復。 徒使茲亥為瑤林,為雪海,過焉者嘖嘖中道山之勝,能無悲乎!詳述之,以見諸梅之能盡其性者,皆出自先孺人手也。 亥者,寓陟瞻之意。 屺亥同字義,蓋依《毛詩》雲。 ○送黎蒓齋表弟之武昌序 人之制於天權於人者,不可必,惟在已者為可恃。 格致誠正以終其身,是不聽命于天人者也。 功名事會之倘至,起而行之,吾樂焉;否則胼胝于畎畝,歌嘯于山林,亦樂焉。 此所謂豪傑之士,不待文王而興者也。 非是,則必待上之有以勸之,而後士有所恃,得專志于學,而後成其為身。 士各成其為身,而後天下治亂乃有所賴。 國家養士二百餘年矣,讀書者自束髮受五經四子書,學八股文應選舉,由府州縣學生試省闈禮部,以成舉人進士,遂授官而食祿。 次則由廩生副貢優行選拔貢于京,就別頭試,亦得停年循資而授官焉。 是為入仕正途。 外此則以資進。 顧或不足之。 寧長年眵目伏腦,以從事于學,以應三載歲科鄉會之選。 誠恃有勸之之道也。 自盜賊起粵西,蹂躪吳越秦楚,邊省亦寇攘騷然。 在上修文不暇給,為士者乃始失所恃。 吾貴州已兩科廢省試,府州縣歲考,至有停十年者。 生童望考途,無去處。 力不能提刀殺賊,建軍功,致尊顯,復不能鑽營長官,借奏書屍 名保舉,又不能因緣勾當公事,稽團務,庀厘局,中間乾沒,以苟且養妻兒。 城鄉富家子弟,倘佯憮歲月,莫就師。 貧者舍策而易業,則欲倚舌耕求束修之奉,又賤且難也。 吾意此時當有權宜之法,以收士心而振士氣。 如宋因軍興詔川陝類試,未嘗必至京師也。 宋元明鄉試,皆即台秩選聘屬官,及家居士大夫,或儒士主考,亦未嘗必遣京朝官也。 或可仿其意行之。 而無一二府為足蕆事地。 然則,士生此邦,值此時,如之何其不怨!吾又意士誠志聖人之道,聽命于天人者,誠無如何矣。 自修其可恃,而亦無如何哉!是固難為一概道也。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