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之居在湘鄉縣百里外之羅山。 群峰鈎連,四面羅列,故名曰羅山。 山之勢自西來。 最大者曰黃龍山,橫亙數十里,曲屈變化,矯若游龍,能興雨。 山脊盤繞北下。 雙髻挺峙,突兀雲端,日光射之,紫色奪目者,荊紫峰也。 上有寺,最幽邃。 其西北一峰獨秀者,曰顏子嶺。 橫列若屏者,曰龍破石。 皆雄偉特立,無柔媚態。 桃林一山,峙其山之麓,羅山諸溪之水匯之。 夾岸多桃樹。 此西北諸峰之美者也。 由黃龍逆折而南,岡巒伏起,翹峙于西南者,曰石屋嶺。 上有洞,洞中有床有灶,下有泉,相傳為昔人修煉之所。 南為芭蕉嶺,又折為天使嶺,視石屋、芭蕉尤高,縹緲雲端,如天使下降。 其下多奇石異岩不可紀。 循是而鏜鼓嶺,而槁車嶺,而仙峨山,連亙東南隅。 悉種竹。 煙雲繚繞,翠色參天。 忽而奇峰迭起,高與天使埒,而大過之,與荊紫峰對峙于東南表者,為九峰山。 黃龍南折至此,皆衡山干脈也。 自此一支東趨祝融,一支東北趨歷城澗為雙峰。 屹立水濱,與桃林山會,為羅山門戶,周約百餘里,中徑五六十里。 居其中望之,如城如垣如藩籬,如旌旗繞侍,如臣僚笏立,無一處有稍缺者。 其聳立於山之中者,曰筆山,曰觀音山,曰古牛峰。 三山並立,端凝莊重。 余之居在其下。 其餘諸小山,縱橫交錯,如相揖拜于宮殿之內。 其間多良田,宜稻,園宜菽,宜瓜,宜麻。 山之材宜松,宜杉,宜桐,宜梓,宜竹箭。 鳥多黃鵬慈烏。 人多淳樸。 水最清,匯而成川,瀠洄奔赴,由雙峰下而出。 夫山川之流峙,天地自然之結構也。 人于修業之暇,時相與眺覽之,最足以滌塵垢,宣堙鬱,以條達其廣大高明之氣。 是山據湘之上游,旁礴鬱積,其巍然于外也,萬仞壁立,高不可逾,其閎然于中也,寬平舒泰,無一物凝滯,投之不能得其間,窺之不能盡其藏。 其殆有類于有道者與?衡岳在山之東不百里。 七十二峰,蒼蒼鬱鬱。 山之西有龍山,其高亦不讓于岳。 嘗登高處望之,又若重翼于外,成為一家者然也。 ☆吳敏樹○記鈔本震川文後 余既別鈔震川之文而序之。 後三年甲辰,攜之京師。 同年友武陵楊彞珍性農從余借去。 閲數日,瑞安項孝廉傅霖來訪余。 蓋從性農所見此書,袖以來。 而乞鈔其序目雲。 因為余言京師名能古文者,有江南梅郎中曾亮其人也。 又數日,余往答項君,而梅先生適來。 因相見于其座。 余自是始識梅先生。 梅先生既見余此書,因以語朱御史琦,邵舍人懿辰,王戶部拯,皆京師治古文學者。 諸君皆來識余,皆以此書故。 蓋觀古人之文章,而錄出其尤可喜者,時手而讀之,此學者恆事也。 余之別鈔歸氏之文者亦猶是。 而京師之人,爭相傳語以為奇異,何哉?豈不以舉子在京者,皆相高以場屋之文,而言古文者,固宜性情嗜好特殊,不肯以俗學自敝者與?而今世言古文,又皆相尚以歸氏。 余特未之知也。 梅先生為余言歸氏之學自桐城方靈皋氏後,姚姬傳氏得之。 梅先生蓋親受學于姚氏,而其為文之道亦各異。 又言王戶部自廣西來京師,過洞庭,坐船頭,哦所鈔歸氏書,失手落水中。 嘗記憶其處而惜之。 豈知夫洞庭之旁,固亦有私喜歸氏之文,別鈔為書,如吾子其人者耶? 嗟乎!歸氏之在當時,其輕重於世人何如也?而至為今,其名既盛以尊,學者既皆知師仰其文矣。 雖心非誠好者,猶陽事之。 而有私喜其文別鈔為書如餘者,諸君子視之,若林鳥之鳴而呼其類也。 蓋世常習于已成,風趨于眾慕。 而當其人之時,未有不忽且笑者也。 余是以尤嘆之。 道光乙巳正月二日,吳敏樹記。 ○程日新先生家傳 余幼時聞諸父兄言,裡中程日新先生先輩,讀書誠長者。 而未及請問其行事。 近以訊從甥程禮明。 禮明曰:我高祖也,以老儒終鄉裡。 以篤行高年,鄉黨宗敬之。 其言行之詳,遠矣,莫能多道之也。 僅一二事,識于家人代傳之,相訓厲不敢忘者,非曰奇節異行也。 然固常人之所難者。 祖公少讀書而家極貧。 年十六,即為人課童子師。 裡胡氏請之,以歲奉八金。 公諾之矣。 他家聞而爭請。 三胡氏之奉。 或勸公遷就之。 公曰:吾貧,金多固善。 顧吾已諾胡氏。 且吾始出而誘于利,利可盡乎?竟館胡氏。 主人高其義,歲增其奉,學徒益進。 卒以教讀致有薄產,遺之子孫。 今百餘年矣。 公應試于府,列名首縣士。 聞父病,不待竟後場而歸。 父尤之,命復往,則已畢試矣。 太守嗟異之。 明歲更新守,公又試得首,以入學焉。 此二事者,雖微見問,禮明固願有謁。 儻蒙賜為之文,推揚其先世以美,以永詔其後嗣,其可乎?余聞而稱曰:吾裡中昔時讀書長者之行,有如是哉!而何今者之不見乎?夫不以利傷信,而師者利之所便居也。 不以名忘親,而親又甚樂其子之有名也。 世之人苟名利之所在,不必其有辭。 有辭焉藉之,無問矣。 若先生之行,微獨吾裡中不復見之,凡吾所見于今之人,皆不然也。 禮明之稱其先世,約而知要。 書而論之,不惟程氏之傳,亦使學者習聞舊儒之風,而信于得失之命也。 先生諱煌,日新其字,年九十一乃卒。 妻賀氏,年八十七。 夫婦偕及見元孫。 子孫繁盛,多能繼儒業者。 ○黃特軒傳 第6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