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梅伯言先生書 伯言先生閣下,憶前歲春間,蒙賜先人陷幽之文,當即肅復,敬申哀謝。 道遠未知何時得達。 比逆賊逾嶺出,息耗益梗不通。 聞先生陷危城中。 曾作二詩感懷,末由奉寄。 嗣于新之方伯處,知先生已脫賊自歸,移家黃墅,為之欣忭者彌日。 會粵西土匪益熾。 牽于第鄉兵,議團費,終日卒卒,唇吻枯燥,逮晚不得休息。 又地方官相與違難,噫氣填胸肺間。 因自戒執筆,恐發攄太過,以益時忌,故不能以一函詢近況、道款曲。 然依企之誠,則未嘗一日而置諸懷也。 伏維遁跡休間,興居安善。 金陵異族逼處,聞數十里外村落尚可安居,未審近復何如?憂患播遷之餘,以道自勝,親近圖史,神明不衰,固當為先生祝之耳。 近年變端殊大,非前時意料所及。 然先生文集中《上汪尚書書》已言之,良佩深識遠見。 抑某竊有進者,奸民固非重州縣之權不辦。 今州縣雖無權,然察一結盟聚黨之奸民,固力有餘也。 特上之督撫,不肯擔代處分,又樂以容忍欺飾為事。 有一二能辦之員,多方駁飭之,使逆知吾意而不敢為。 然督撫亦非真以為事之宜如此也。 大抵容身固寵,視疆場若無與。 苟及吾身幸無事,他日自有執其咎者。 又上之則有宰相,風示意旨,謂水旱盜賊,不當以時入告,上煩聖慮。 國家經費有常,不許以毫髮細故,輒請動用。 由前之說,其所以防冒濫,非不善也。 然疆吏因此而不敢辦盜。 逮其潰決,則所費者愈多。 為督撫者,類皆儒生寒素,夙昔援引遷擢,不能不借助于宰相。 如不諮而後行,則事必不成而有礙。 是以受戒莫敢復言。 蓋以某所聞皆如是也。 金田會匪,萌芽于道光十四五年。 某作秀才時,已微知之。 彼時巡撫某公,方日以遊山賦詩飲酒為樂。 繼之者猶不肯辦盜。 又繼之者,則所謂窺時相意旨者是也。 當其時,馮雲山、韋振、胡以等,蓋無人不為本地紳民指控,拘于囹圄者數月。 府縣以為無是事也,而故縱之。 逮起其起事,始以八百人聚于桂平之紫金山。 紳民知必為巨患,集鄉兵千餘,自備口糧器械,欲往剿捕,具公揭于道府,但請委員督視,使知非私鬥而殺人,得免于抵償。 蓋其時粵西初有團練,而民之畏法如此。 道府顧置之不問。 紳民再三催促,始委一候補知縣薩某應之。 而夫馬又不時給。 委員因逡巡不去。 賊聚黨瞬至巨萬。 團練弱,且兼官兵之莫為助,遂群撒手,而賊勢滔天矣。 蓋某所聞于官中者如此。 此不能不為之太息痛恨也! 今天下州縣多矣,即一省不下數十百餘,安得盡賢者為之。 惟督撫得人,則州縣不期而自治。 督撫不肯欺矇皇上,則州縣亦必不敢欺矇督撫。 此其勢然也。 竊謂如先生之論,使州縣得入為御史,固足以激勵人材,而建白不至為空言。 然列薦牘而上之者督撫也。 如使他人薦之,恐非時政所宜,亦未必遂公且明於督撫。 州縣雖賢安能違其意而自致于高明哉?惟宰相實有抑揚督撫之權。 督撫皆得其一言,以為事勢之輕重。 故從古天下之治亂,未有不由乎宰相者。 今粵西之始禍可睹已。 此蓋先生文之所未及者。 故某引伸其說,以為世鑒。 先生其然之否耶?數年裡居,因團練事,時與官吏交涉。 竊見今之所患,有甚于昔。 殆親見前人覆轍而躬自蹈之者。 如使一誤再誤,則為憂更大。 去冬曾據實瀝情,入告廟堂。 初意極為慎重,浸淫為持魁柄者所遏。 彼人不能扼我而能忌我。 又賊勢滋蔓,凡鄉團之良如唐子實輩,皆敗不肯出。 某於是不得不奉母引去。 忌我者亦不能留也。 蓋某之所以出處進退者如此。 其委折非言可盡。 自十月十一日,自家起程,今日始抵衡陽,將取道襄樊以達秦中,謁見座師王雁汀中丞,擇便地安置老弱,再圖北上。 今之時勢,談何容易!況以空疏無據者為之。 其能有萬一之濟耶?儻容隱居奉母,偷得一寬閒寂寞之區,則私願已足。 先生其必有以教我!滌笙侍郎一軍,居然近今豪傑。 觀其起事之始,其氣足以吞川瀆、撼山嶽。 而幕下人才,亦皆一往無前,陵厲蓋世。 宜其有以攝凶頑而吐氣也。 然自九江而下,賊愈悍,我愈孤。 江北之蜂屯蟻聚者,其志量尤不可窺測。 則恃蒼生之福命為之。 滌笙到此,則更為其難矣。 前歲《感懷》二律,並今《歲立春日寄懷》近作,附錄呈正。 先生文集,曾否刻成?便丐以一帙見寄。 今年在粵與伯韓子實裒集師友文刻之,而以子實居其名,命曰《涵通樓師友文鈔》。 先生文從伯韓鈔本錄出。 近作則先人墓誌《黃個園傳》皆與焉。 頗有集隘不能盡登之憾。 此外月滄先生子穆伯韓、少鶴及某六人,為書九卷。 先生及伯韓、少鶴皆二卷,而少鶴及同鄉蘇虛谷之詞,合鄙作共為一卷。 凡十捲。 今已裝訂印行。 詩鈔擬俟續刻。 蓋貲與日皆不能給。 而先生詩集,從前未經錄出,不知能以副本見寄否?兵戈擾擾,勞生仆仆,無補時艱,獨平日文章之好,結習未忘,常自笑且自憐也。 獨以識一時師友淵源之緒,則先生或亦有取焉。 道遠,書何能悉。 ☆羅澤南○答高旭堂書 前辱手書,具悉愛我厚意。 且以仆前日所論,可備採擇,更詢芻蕘以藥舊習。 是可見旭堂之虛懷,益可見旭堂之進境也。 第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晚清文選》
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