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曰:何為其然也?昔者咎繇謨虞,箕子訪周,言通帝王,謀合神聖。 殷說夢發於傅岩,周望兆動於渭濱;齊甯激聲於康衢,漢良受書於邳垠,皆命而神交,匪詞言之所信,故能建必然之策,展無窮之勛也。 近者陸子優遊,《新語》以興;董生下帷,發藻儒林;劉向司籍,辨章舊聞;揚雄譚思,《法言》、《太玄》。 皆及時君之門闈,究先聖之奧,婆娑乎術藝之場,休息乎篇籍之囿,以全其質,而發其文,用納乎聖德,烈炳乎後人,斯非亞與!若乃伯夷抗行於首陽,柳惠降志於辱仕,顏潛樂於簞瓢,孔終篇於西狩,聲盈塞於天淵,真吾徒之師表也。 且吾聞之:一陰一陽,天地之方;乃文乃質,王道之綱;有同有異,聖哲之常。 故曰:慎所志,守爾天符,委命供己,味道之腴,神之聽之,名其舍諸!賓又不聞和氏之璧,韞於荊石;隋侯之珠,藏於蚌蛤乎?歷世莫視,不知其將含景曜,吐英精,曠千載而流光也。 應龍潛於潢,魚黿之,不睹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昊蒼也。 故夫泥蟠而天飛者,應龍之神也;先賤而後貴者,和隋之珍也;時暗而久章者,君子之真也。 若乃牙、曠清耳於管弦,離婁眇目於毫分;逢蒙絶技於弧矢,般輸摧巧於斧斤;良樂軼能於相馭,烏獲抗力於千鈞;和、鵲發精於針石,研、桑心計於無垠。 走亦不任廁技於彼列,故密爾自娛於斯文。 ◎辭 秋風辭一首並序 ※漢武帝 上行幸河東,祠后土,顧視帝京欣然,中流與群臣飲燕,上歡甚,乃自作《秋風辭》曰: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舡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歸去來一首 ※陶淵明 序曰:余家貧,又心憚遠役,彭澤縣去家百里,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自免去職,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 三逕就荒,松菊猶存。 攜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 倚南窗以寄,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絶游。 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 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 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原,帝鄉不可期。 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序上 毛詩序一首 ※卜子夏 《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 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風也,教也。 風以動之,教以化之。 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 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 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 至于王道衰,禮義廢,政教失,國異政,家殊俗,而變風變雅作矣。 國史明乎得失之跡,傷人倫之廢,哀刑政之苛。 吟詠情性,以風其上,達於事變,而懷其舊俗者也。 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 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 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 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 是謂四始,詩之志也。 然則《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 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 《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 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 尚書序一首 ※孔安國 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 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 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 九州之志,謂之《九丘》。 丘,聚也。 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 第12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昭明文選》
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