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右甸南東來之正脊,自草房哨度脈至此,更崇隆而起,轉而直南去,而東夾此溪,其脊乃東南下老龍,自雲州南下,分瀾滄、潞江之脊,而直下交南者也。 所望處尚在寨盤頂之東北,從此更夭矯南向,夾溪漸上,又二里而隔溪與寨盤之頂對。 又二里,降坡南下,穿坳而東,見其東又墜為小坑,路下而涉之。 一里,又南逾東坡西環之坳。 又一里,有數家倚東坡而居,其東又有一溪自東北來,環所廬之坡而注西峽,西峽水自北南下,與此水夾流而合于坡南。 此坡居廬頗盛,是為小橋,正西與杜偉山對。 遙望杜偉山自西北來,至此南轉,其挾臂而抱于西南者,皆灣甸州之境,水亦皆西南流;其北峽與寨盤之頂夾而東出者,皆順寧之境,水皆東南流。 則此山真一方之望,而為順寧、灣甸之東西界者也。 飯于村家,大雨復至。 久而後行,由坡東下,渡北來之溪,小石樑跨之。 所謂小者,以別于大溪之橋也。 復東南上,隔溪對杜偉山而南,下瞰西峽之底,二流相合,盤壑南去。 此山為右甸東第三重東環南下之分支,為錫鉛之脈者也。 南五里,或穿嶺而左,見嶺東近峽墜坑,其遠峰又環峙而東,又或分而南;穿嶺而右,見嶺西近峽,西溪盤底,杜偉駢夾。 如是二里,乃墜其南坡,或盤壑西轉,或躡坳東折,或上或下,又五里,有兩三家當坳而廬,是為免威哨。 於是再上其東坡,則東西壑皆可並睹矣。 西壑直逼西麓而長,以杜偉西屏也;東壑遙盤東谷,其下叢沓,而猶不見底。 其東北有橫浮一抹者,此挾江瀾滄而東南之嶺也;其正東有分支南抱者,此中垂而為順下之脈也。 從嶺漸下,或左或右,嶺脊漸狹。 四里,始望見東塢有溪,亦盤折其底,與西峽似;而西界外山,自杜偉頂南,其勢漸伏,又紆而南,則東轉而環其前;東界外山則直亙南向,與東轉前環之嶺湊。 問東西峽水,則合于錫鉛之前,而東南當湊峙之峽而去。 問順寧之道,則逾東界之嶺而行;有道逾前山南環之嶺者,為猛峒道,從獵昔、猛打渡江而至興隆廠者也。 於是從岡脊轉東行。 其脊甚狹,又二里,西峽之溪直逼南麓下,而東峽溪亦近夾,遂如堵牆上行。 又東二里,又東南下者二里,坡盡而錫鉛之聚落倚之。 此右甸東分支南下第三重之盡處也。 其前東西二溪交會,有溫泉當其交會之北涘sì水邊,水淺而以木環其四周,無金鷄、永平之房覆,亦無騰越、左所之石盤,然當兩流交合之間而獨有此,亦一奇也。 是日下午至駝騎,稅駕逆旅,先覓得一夫,索價甚貴,強從之,乃南步公館,即錫鉛驛也。 按《舊志》作「習謙」。 土人謂出錫與鐵,作「錫鉛」。 返飯于肆,亟南由公館側浴于溫泉,暮返而臥。 初六日晨起而飯。 其夫至,付錢整擔而行;以一飯包加其上,輒棄之去,遂不得行。 余乃散步東溪,有大木橫其上為橋,即順寧道也。 仍西上公館,從其西南下西溪,是為猛峒道。 有茅茨從北岡上,是為錫鉛街子。 問得一夫,其索價亦貴甚,且明日行,遂返邸作記。 初七日前棄擔去者復來,乃飯而同之行。 從公館東向下,涉東溪獨木橋,遂東上坡。 半裡,平行坡上,或穿坳而南,或穿坳而北,南北皆深坑,而路中穿之。 東去二里余,沿南崖北轉,半裡,穿西突之坳,半裡,復東逾嶺而南,半裡,又出南崖上。 於是見南壑大開,壑中支條崩疊,木樹茸蘢,皆出其下,而錫鉛南山,其南又疊一支,紆而東南下,以開此壑。 所陟山東自東大山分支,西突此岡,為錫鉛東鎖鑰,直西南逼湊南山,水下其中甚束,至此而始出東壑也。 瞰南倚北,又二里,見岡北亦嵌為東西塢,聞水聲淙淙,余以為即西下錫鉛東溪者,而孰知從倚北之嶺已分脊,此塢且東南下矣。 於是反倚坡北下,共半裡而涉一橋,度塢中水,是為孟祐之西溪,其水南出前塢,與錫鉛之水合于孟祐之南,所謂孟祐河者也。 澗之東,居廬疊出,有坡自北來懸其中,一里,東向躡其上,當坡而居者甚盛;又東轉,再盤一坡,共一里,又有居廬當坡,皆所謂孟祐村矣。 此右甸東分支南下第四重之盡處也。 於是又見一溪自東塢出,環塢而前,與西溪交盤南壑中。 南壑平開,而南抵南山下,錫鉛之水,沿其北麓,又破峽東南去,東南開峽甚遙,而溪流曲折其間,直達雲州舊城焉。 由村東即循峽北入東塢,一里東下,度峽中橋,其橋東西跨溪上,上覆以亭,橋內大水自東北透峽出,橋外小水自東南透峽出。 過橋東向,緣西垂之嶺上,其上甚峻,曲摺梯危,折而左,則臨左峽,折而右,則臨右峽,木蔭藤翳,連幄牽翠,高下虧蔽,左右疊換,屢屢不已。 五里漸平,則或沿左坡,或沿右坡,或涉中脊,脊甚狹,而左右下瞰者,亦與前無異也。 又三里,則從坡右稍下。 約一里,陟脊坳而東,又緣坡左上。 一里,臨南坡之上,於是回望孟祐、錫鉛諸山,層環疊繞,山外復見山焉。 余初疑錫鉛西嶺頗伏,何以猛峒之道不西由其坳而南陟其岑cén小而高的山。 第32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3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