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感其意,從之。 比至而知願歸,即同往晤,且與之別,知此後以服闋què即服喪事,與太史俱有哭泣之哀,不復見客也。 比出門,太史復令人詢靜聞名號寺名,蓋為靜聞作銘已完,將欲書以界余也。 更謂余,石樹甚奇,恐致遠不便,欲留之齋頭,以挹清風。 余謂「此石得天祿石渠之供甚幸,但余石交不固何」。 知願曰:「此正所謂石交友誼堅固的朋友也。 」遂置石而別。 余仍還劉館,作紀竟日。 晚還宿于俞。 既臥,太史以靜聞銘來賜,謂明日五鼓祭先,不敢與外事也。 二十七日餘再還劉館,移所未盡移者。 並以銀五錢畀禹錫,買鷄葼六斤。 濕甚,禹錫為再蒸之,縫袋以貯焉。 乃為余定往順寧夫。 二十八日夫至欲行,禹錫固留,乃坐禹錫齋頭閲《還魂記》,竟日而盡。 晚酌遂醉。 夜大雨。 二十九日晨,雨時作時止。 待飯待夫,久之乃別禹錫。 適馬元真、閃太史亦來送。 遂出南門,從大道南二里,至夾路村居之街,遂分路由東岐,當平塢中南行,西與沙河之道相望。 五里,過神濟橋。 其南居廬連亙,是為諸葛營,諸葛之祠在焉,東向,頗小。 又南為東嶽廟,頗巨,亦東向。 又南五里,為大樹墩,亦多居廬,村之北有小溪東南流,村之南有小溪東北流,合于村之東而東去,此兩流即臥獅窩之水也。 又南三里,有水自西沿南坡而東,此乃坳子鋪東注之水,小石橋跨其上。 越橋南上坡,路分為三:一西南向大山之麓,一東南為石甸、姚關之道,一直東為養邑道。 於是直東行坡上。 三里,有小溪自南而北,此亦自西南而來,至此北注而入于東溪,同東向落水坑者,其源當出於冷水管。 於是下越一木橋,復東上坡,坡北有村倚之,其地為三條溝。 由坡東東南下而覆上,三里,越一岡,有兩三家當岡頭,是為胡家坡。 越岡而東,三里又下,有水自南而北,南塢稍開,下盤為田,有數家倚南岡,是為阿今。 過阿今,復東上三里,其南塢水遂分東西下。 又東五里,乃飯。 又三里稍下,為養邑。 南有塢盤而為田,北正對筆架山之南垂,有數家當塢。 日才下午,而前無止處,遂宿。 三十日店婦鷄鳴起炊,平明余起而飯,出店東南行。 稍下,渡南來小溪,即上坡東逾南轉,即養邑東環之支也。 有公館當坡,西瞰壑中,田廬歷歷。 車逾坡而下,又涉一小塢而東上坡,遂行岡頭,共五里。 路分二岐:一東南者,為西邑道;一西北者,為山河壩道。 先是問道,多言由西邑逾芭蕉嶺達亦登,有熱水從石盤中溢出,其處有大道通順寧。 余欲從之,而養邑店主言,往西邑路近,而山溪無橋,今雨後無橋,水漲難渡;當折而北,由山河壩渡其下流,仍由枯柯而達亦登為便。 至是,見同行者俱不走西邑而走山河壩,余亦從之。 遂西北兩涉小塢,二里余,升坡而東,遂循永昌溪南崖行。 溪嵌崖底,止見北崖削壁下嵌,而猶不見水。 又東二里稍下,見水嵌崖底如一綫,遂東見其門對束如削,門外環疇盤錯,溪流曲折其中,有村倚北崖之東,即落水寨也。 其南崖之夾溪為川者,東突如踞獅,水從其北出,路從其南下。 半裡,遂由獅腋下降,路甚逼仄,半裡,抵獅麓。 又東半裡,一溪自南塢來,有壩堰其上流,有橋跨其下流。 度橋東行田塍間,濘甚。 一里,登塢東岡南行。 一里,見塢西有瀑掛西崖,歷兩層而下,注塢中南來之溪。 路隔對之,東向入峽,雨大至。 二里,逾嶺頭,有路西南來合,山頭坑窪旁錯,亂水交流。 又東三里,再度坑坳,盤而東北行。 其下有坑,破石搜崖,亦突而北注。 隨之一里余,乃東下越其流。 又東北上半裡,見東塢又有小水自東而西向,與南來之溪合于北崖下。 北崖純石聳起,其上樹木蔥鬱,而下則有穴,伏而暗墜,二水之所從入也。 又東向上嶺,半裡,逾其脊。 行嶺頭半裡,始見東壑有田下盤,其東復有山夾之。 路從嶺上轉而南行,一里余而下。 下半裡,其塢自南而北,水亦經之。 度橋溯流而南,二里,南塢稍開,是為五馬。 其西南壑中居廬頗多,東坡上亦有四五家居路左。 坡南有一坑,自東峽出,有小水從其中注西南壑。 下坑,涉其水之南,溯之東上。 裡余,隨峽南轉,而坑中水遂窮,有脊自東而西。 度脊南,復墜坑而下,從脊東行,轉坑東之崖。 其下亦嵌而成壑,壑中亦有人家,隱于深崖重箐之間,但聞鷄鳴舂響而已。 東坑既盡,從其上涉塢升岡,見岡南一峰特聳而卓立,白霧偏籠其半,乃東來脊上石峰之層起者。 由其北穿坳而東,共二里而抵坳中之脊。 有巨石當脊而中踞,其高及丈,大亦如之,其上有孔,大及尺,深亦如之,中貯水及其半,不涸不盈,正與哀牢金井之孔相似。 踞大石而飯。 土人即名此嶺為大石頭。 從石東下塢中,道分為二:一由東向逾岡者,為大道,稍迂而達大臘彞;一由東南下峽者,為捷道,稍近而抵小臘彞。 此皆枯柯屬寨也。 乃由峽中下,於是石崖南突,叢箐交縈,北嵌為峽,南聳為崖。 二里,行南岡之上。 又二里,盤岡嘴而南,其東峽中,平墜南繞。 蓋由此嘴東墜,其下皆削崖,故路又分為二:一由崖下循崖根南轉,一由崖上躡崖端南曲。 乃從崖端南逾石隙而下,一里,仍隨南坡東轉。 還瞰所逾之崖,壁立下嵌,其下盤為深塢,崖根有泉淙淙出穴間,小路之下盤者因之;遙望北崖山岡,排闥東出,大道之東陟者因之。 余平行南岡,又東一里,下盤之小路逾岡來合。 第3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3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