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夙聞馬元中有兄居此,元中囑余往游,且云:“家兄已相候久矣。 “至是問主人,已歸城,莊虛無人。 時日甫上午,遂從其後趨干海子道。 其處峰稍南曲,其下峽中有深澗,自西北環夾東出,水聲驟沸,即馬家園綰九隆南塢之上流也。 此處騰湧澗中,外至塢口,遂伏流不見。 南溢而下泛者,為馬園內池;北溢而下泛者,為九隆泉池,皆此水之伏而再出者也。 於是循澗北崖盤坡而上,一里,北折入峽。 二里,稍下就澗行。 其處東西崖石夾峙,水騰躍其中,路隨之而上,蓋已披寶蓋山之西麓矣。 或涉水西,或涉水東,或涉水中而上。 北五里,漸西,其溪分兩道來。 由其中躡嶺西北上,始望見由此而北,分峽東下者,為寶蓋之脊,又東下而為太保;由此而南,分峽東下者,為九隆南山之脊,又東下為九隆岡。 此其中垂之短支,躡之迤邐上,五里始西越其脊。 下瞰脊西有峽下繞甚深,水流其中沸甚,此即沙河之上流也。 其西又有山一重橫夾之,乃為南下牛角關之脊,而此脊猶東向之旁支也。 循北崖西行三里余,始西南墜壑下。 下又三里余,始抵溪之東岸。 兩崖夾溪之石甚突兀,溪流逗石底而下,層疊騰湧,而蒙箐籠罩之,如玉龍踴躍于青絲步障中,《志》所謂溜鐘灘,豈即此耶?路緣東崖下,北溯溪,有小洞倚崖,西瞰溪流。 入坐其間,水乳滴瀝,如貫珠下。 出,復北溯溪三里,有木橋跨而西。 度其西上嶺,遂與沙河上流別。 三里,登南度之脊。 其脊中低,南北皆高,南即牛角關之脈,北高處為虎坡,乃從西北度脈而來者。 路逆溯之,循北嶺東坡而上,又二里,從嶺北西向穿坳,是為虎坡。 此坡由北衝東蒲蠻寨嶺度脊西南下,繞為北衝南峰,南向逶迤,東墜沙河之源,西環干海子之塢,南過此嶺,稍伏而南聳牛角關。 又伏而度脈,分支西北掉尾者,為蒲縹西嶺;正支東峙松子山,繞石甸東而南盡于姚關者也。 過坳西即有坑西墜,路循北坡西北行,五里西下,行峽中。 溯流躡澗,三里,再逾嶺。 又三里,出嶺西。 始見西南下壑稍開,有西峽自北而南,與南峽合而西去,有茅數龕嵌峽底,曰鑼鼓寨。 皆儸儸之居。 於是盤東坡北向,而轉溯西峽之上行。 蓋西峽有山自北坳分支南亙,環于東界之西,路由其中直披北坳而入。 三里,涉北來小水,遂西盤其坳脊。 二里,出坳西,其西南盤壑復下開,而路乃北向躡嶺,曲折西北,盤之而升,三里余,登嶺頭。 蓋此嶺從虎坡北干海子東分支西突,又西度為大寨西峰,西北橫亙于大寨、瑪瑙山之間,此其東下之嶺也;其北為崇脊,其南為層壑。 遙望數十家倚西亙橫峰下,即大寨也。 於是西南盤層壑之上,二里,越岡西下,又二里,西南下至塢間。 涉北來小峽,又西上半裡,是為大寨。 所居皆茅,但不架欄,亦儸儸之種。 俗皆勤苦墾山,五鼓輒起,昏黑乃歸,所墾皆磽qiāo瘠堅硬平瘠之地,僅種燕麥、蒿麥而已,無稻田也。 余初買米裝貯,為入山之具,而顧仆竟不之攜,至是寨中俱不稻食。 煮大麥為飯,強嚙之而臥。 初六日天色陰沉。 飯麥。 由大寨後西涉一小峽,即西上坡。 半裡,循西山北向而升。 二里,坡東之峽,駢束如門,門以內水猶南流,而坡峽俱平,遂行峽中。 又北一里,有岐逾西山之脊,是為瑪瑙坡道。 余時欲窮干海子,從峽中直北行,徑漸翳,水漸縮。 一里,峽中纍纍為環珠小阜,即度脈而為南亙西山,此其平脊也。 半裡過北,即有坑北下。 由坑東循大山西北行,又一里而見西壑下嵌,中圓如圍城,而底甚平,即干海子矣。 路從東山西向,環海子之北,一里,乃趁峽下。 東山即虎坡大脊之脈,有岐東向,逾脊為新開青江壩道,入郡為近。 南下半裡,抵海子之北,即有泉一圓在北麓間,水淙淙由此成流出。 其東西麓間,俱有茅倚坡臨海而居,而西坡為盛。 又半裡,循麓而入西麓之茅。 其廬俱橫重木于前,出入皆逾之。 其人皆不解漢語,見人輒去。 廬側小溪之成流者,南流海子中。 海子大可千畝,中皆蕪草青青。 下乃草土浮結而成者,亦有溪流貫其間,第但不可耕藝,以其土不貯水。 行者以足撼之,數丈內俱動,牛馬之就水草者,只可在涯涘sì水邊間,當其中央,駐久輒陷不能起,故居廬亦俱瀕其四圍,只墾坡布麥,而竟無就水為稻畦者。 其東南有峽,乃兩山環湊而成,水從此泄,路亦從此達瑪瑙山,然不能徑海中央而渡,必由西南沿坡灣而去。 於是倚西崖南行一里余,有澄池一圓,在西崖下蕪海中,其大徑丈餘,而圓如鏡,澄瑩甚深,亦謂之龍潭。 在平蕪中而獨不為蕪翳,又何也? 又南一里,過西南隅茅舍,其廬亦多,有路西北逾山,雲通後山去,不知何所。 其南轉脅間,有水從石崖下出,流為小溪東注。 余初狎之,欲從蕪間涉此水,近水而蕪土交陷,四旁搖動,遂復迂陟西灣,盤石崖之上,乃倚南山東向行。 一里余,有岐自東峽上,南逾山脊,為新開道,由此而出爛泥壩者。 余乃隨坡而下東峽。 半裡,則峽中橫木為橋,其下水淙淙,北自海子菰gū茭白蒲峽甚逼仄,故一木航之,此水口之最為瀠結者。 其水南下,即為瑪瑙山後夾中瀑布矣。 第312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3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