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西坪稍開,然北瞻姊妹,反茫不可見。 又北二里,盤西山之嘴,始復見姊妹山北倚,而前壑之下,爐煙氤氳,廠廬在焉。 遂五里而至廠。 廠皆茅舍,有大爐、小爐。 其礦為紫色巨塊,如辰砂之狀。 有一某姓者,方將開爐,見余而留飯于龕中。 言其北姊妹山後,即為野人出沒之地,荒漠無人居,而此中時為野人所擾,每凌晨逾箐至,雖不滿四五十人,而藥箭甚毒,中之無不斃者。 其妻與子,俱沒于此,現葬山前。 姊妹山出斑竹,北去此三十里,可望而盡,不必登。 明光逾峻而過,東去此四十里,然徑仄無行者,恐箐深蔓翳,亦不可行。 乃遂出,仍二十里下土瓜山。 又一里,過江橋而東,乃沿江南隨塢中捷徑,二里,抵西南坡下。 江漱坡而南,路稍東,逾東峽來小澗。 其澗西注于江,即前涉土主碑坡北之流。 江之西亦有小澗自滇灘南來,東注于江,其處乃正流即江之主流之會也。 復東南上坡半裡,至石屏土主碑下,與前來之道合。 又南越岡而下,過鬆山及諸所,二十里而入熱水塘李老家。 時猶下午,遍觀熱水所泄,其出甚異。 蓋塢中有小水自東峽中注而西者,冷泉也。 小水之左右,泉孔隨地而出,其大如管,噴竅而上,作鼓沸狀,滔滔有聲,躍起水面者二三寸,其熱如沸,有數孔突出一處者,有從石窞中斜噴者,其熱尤甚。 土人就其下流,作一圓池而露浴之。 余畏其熱,不能下體,僅踞池中石上拂拭之而已。 外即冷泉交流,若導入侵之即可浴。 此冷泉南坡之熱水也。 其北倚東坡之下,復有數處,或出於砂孔,或出於石窞,其前亦作圓池,而熱亦如之。 兩池相望,而溢孔不啻百也。 二十七日晨起,飯而行。 仍取木膽肩負之。 由岡東南下峽一里余,復有煙氣鬱勃,則熱水復溢塢中,與冷水交流而西出峽,其塢皆東大山之環壑也。 由其南覆上坡裡余,有坑自東山橫截而西,若塹界濠溝為界之者,其下亦水流淙淙。 隨坑東向上一里,從坑墜處南渡其上。 蓋其東未渡處,亦盤壑成坪,有村倚東峰下,路當其西南。 半裡,有岐:一南行坡上,一東向村間。 余意猜想,認為向東者乃村中路,遂循東峰南行,前望尖山甚近。 三里稍下,見一塢橫前,其西下即烏索之旁村,其南逾即雅烏之西坳矣,乃悟此為固棟道。 亟轉而東,莽行坡阪間。 一里,得南來大路,乃知此為固棟向南香甸道,從之。 漸東北上一里,稍平,東向半裡,覆上坡。 平上者一里,行峰頭稍轉而南半裡,即南雅烏之脊也。 從其上可南眺巃嵸山,而北來之嶺,從其北下墜為坳,復起此坡。 東隨塢脊平行半裡,乃東北下。 抵坳東,則有路西自坳中來者,乃熱水塘正道,當從墜坑東村之岐上,今誤迂而南也。 於是又東下一里余,其下盤而為坪,當北山之東,山界頗開,中無阡塍道路田疇,但豐草芃芃. 東北一峰東突,巀嶪前標,即石房洞山也,其後乃西北而屬於西山。 西山則自北而南,如屏之列,即自熱水塘之東而南度雅烏者也。 於是循西山又北下半裡,見有兩三家倚南坡而廬,下頗有小流東向而墜,而路出其西北,莫可問為何所。 已而遇一人,執而詢之。 其人曰:「雅烏山村也。 」亟馳去。 後乃知此為畏途,行者俱不敢停趾,而余貿貿糊塗不明的樣子焉自適也。 又北一里,再逾一東突之坡,一里,登其坳中,始覺東江之形,自其南破雅烏東峽而去,而猶不見江也。 北向東轉而下,一里,有峽自西北來,即巀嶪後西北之山,與西界夾而成者,中有小水隨峽東出,有小木橋度其上。 過而東,遂循北山之麓,始見南壑中,東江盤曲,向西南而破峽。 蓋此地北山東突而巀嵲niè山高而峻,南山自石洞廠南,盤旋西轉,高聳為江東山北嶺,與北對夾,截江西下,中拓為塢,曲折其間。 路從其北東行一里,有岐東南下塢中,截流渡舟,乃東趨石洞之道;有路東北挾巀嵲之峰而轉,乃北趨南香甸道。 於是東北一里余,轉巀嵲峰東。 遙眺其塢大開,自北而南,東西分兩界夾之。 西山多東突之尖,東山有亙屏之勢,塢北豁然遙達,塢東則江東北嶂,矗峙當夾。 惟東南一峽,窈窕而入,為楊橋、石洞之徑;西南一塢,宛轉而注,為東江穿峽之所。 先是,余望此巀嵲之峰,已覺其奇;及環其麓,仰見其盤亙之崖,層聳疊上;既東轉北向,忽見層崖之上,有洞東向,欲一登而不見其徑,欲捨之又不能竟去。 遂令顧仆停行李,守木膽于路側,余竟仰攀而上。 其上甚削,半裡之後,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 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 然石亦不堅,踐之輒隕垮塌,攀之亦隕,間得一少粘者,綳足掛指,如平貼于壁,不容移一步。 欲上既無援,欲下亦無地,生平所歷危境,無逾于此。 蓋峭壁有之,無此蘇即酥軟而散土;流土有之,無此蘇石。 久之,先試得其兩手兩足四處不摧之石,然後懸空移一手,隨懸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後懸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墜,又手足無力欲自墜。 久之,幸攀而上,又橫貼而南過,共半裡,乃抵其北崖。 稍循而下墜,始南轉入洞。 洞門穹然,如半月上覆,上多倒垂之乳。 中不甚深,五丈之內,後壁環擁,下裂小門。 批隙而入,丈餘即止,無他奇也。 出洞,仍循北崖西上。 難於橫貼之陟,即隨峽上躋,冀有路北迂而下,久之不得。 半裡,逾坡之西,復仰其上崖高穹,有洞當其下,洞門南向,益竭蹶指艱難行走從之。 半裡,入洞。 洞前有巨石當門,門分為二,先從其西者入。 第29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2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