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途中屢有飛騎南行,蓋木公先使其子至院待余,而又屢令人來,示其款接之禮也。 途中與通事者輒唧唧語,余不之省察看。 比余至,而大把事已先至矣,迎入門。 其門南向甚敝,前有大石獅,四面牆垣之外,俱巨木參霄。 甫入,四君出迎,入門兩重,廳事亦敞。 從其右又入內廳,乃拜座進茶。 即揖入西側門,搭松棚于西廡之前,下藉以松毛,以示重禮也。 大把事設二卓即「桌」,坐定,即獻紙筆,袖中出一小封,曰:「家主以郎君新進諸生,雖事筆硯,而此中無名師,未窺中原文脈,求為賜教一篇,使知所法程,以為終身佩服。 」 余頷之。 拆其封,乃木公求余作文,併為其子斧正修改。 書後寫一題曰:「雅頌各得其所。 」余與四君,即就座拈毫執筆,二把事退候階下。 下午,文各就。 余閲其作,頗清亮。 二把事復以主命求細為批閲。 余將為舉筆,二把事曰:「餒饑餓久矣,請少遲之。 後有茶花,為南中之冠,請往一觀而就席。 」 蓋其主命指示也,余乃從之。 由其右轉過一廳,左有巨樓,樓前茶樹,盤蔭數畝,高與樓齊。 其本徑尺者三四株叢起,四旁萎蕤ruí枝葉茂盛下垂,下覆甚密,不能中窺。 其花尚未全舒,止數十朵,高綴叢葉中,雖大而不能近覷觀看。 且花少葉盛,未見燦爛之妙,若待月終,便成火樹霞林,借因為此間地寒,花較遲也。 把事言,此樹植與老把事年相似,屈指六十餘。 余初疑為數百年物,而豈知氣機發旺,其妙如此。 已還松棚,則設席已就。 四君獻款,復有紅氈、麗鎖之惠。 二把事亦設席坐階下,每獻酒則趨而上焉。 四君年二十餘,修皙修長而白皙清俊,不似邊陲之產,而語言清辨可聽,威儀動盪,悉不失其節。 為余言北崖紅映之異。 時余欲由九和趨劍川,四君言:「此道雖險而實近,但此時徙遷移諸出豆者在此,死穢之氣相聞,而路亦絶行人,不若從鶴慶便。 」餚味中有柔豬、氂牛舌,俱為余言之,縷縷可聽。 柔豬乃五六斤小豬,以米飯喂成者,其骨俱柔脆,全體炙之,乃切片食。 氂牛舌似豬舌而大,甘脆有異味。 惜余時已醉飽,不能多嘗也。 因為余言:「其地多氂牛,尾大而有力,亦能負重,北地山中人,無田可耕,惟納氂牛銀為稅。 」蓋鶴慶以北多氂牛,順寧以南多象,南北各有一異獸,惟中隔大理一郡,西抵永晶、騰越,其西漸狹,中皆人民,而異獸各不一產。 騰越之西,則有紅毛野人,是亦人中之耗、象也。 抵暮乃散。 二把事領余文去,以四君文畀bì給余,曰:「燈下乞細為削抹修改,明晨欲早呈主人也。 」余頷之。 四君送余出大門,亦馳還郡治,仍以騎令通事送余。 東南二里,宿村氓家。 余挑燈評文,就臥其西廡。 十一日昧爽,通事取所評文送木家院,就院中取鈑至,已近午矣。 覓負擔者,久之得一人,遂南行。 二里,抵南山下。 循山東南一里,下越一坑底,仍東南上二里,出邱塘關。 關內數家居之,有把事迎余獻茶。 其關橫屋三楹,南向踞嶺上,第南下頗削,而關門則無甚險隘也。 其嶺自西大脊分支東突,與東山對夾漾共江于下,關門東脊臨江之嘴,豎塔于上。 為麗東南第二重鎖鑰。 隔江之東山,至是亦雄奮而起,若與西大峰共為犄角者。 關人指其東麓,即金沙江南下,轉而東南,趨浪滄、順州之間者。 此地有路,半日逾此嶺,又一日半而東南抵浪滄衛。 出關,辭通事以騎返,余遂同擔夫仍南向就小道下山。 其道皆純石嵯峨,踐隙攀峰而下,二里,乃抵其麓。 遂西南陟橋,橋西有坡,南向隨之。 半裡,復下坡,西有塢南開,而中無水。 又半裡,橫陟之,由西坡上半裡,依西大山之麓轉而東南行。 一里余,路左復起石山,與西山對夾,路行其中。 二里,逾脊南下,脊右有石崖下嵌,而東半石峰,尤為巀嶪jiéyè山高峻貌。 南一里,東峰始降,復隨西坡盤而西南。 二里,其支復東突,再南逾之。 下半裡,還顧東突峰南,有崖嵌空成門,返步探之,雖有兩門,而洞俱不深。 又循西山而南,一里余,三四家倚西山下,於是復見漾共江出峽而下盤其麓,峽中始環疊為田。 村之前,已引水為渠,循山而南,抵七和矣。 隨渠盤西山東突之嘴,又三里而抵七和。 七和者,麗郡之外郛fú外城也,聚落倚西山頗盛。 其下塢中,水田夾江,木公之次子居此,其宅亦東向。 由其前又南半裡,為稅局,收稅者居之。 又南漸下一里,復過一村,乃西南上坡。 一里,陟坡頂,其上甚平。 由其上平行而南,二里,有數家居坡脊,是為七和哨,則麗江南盡之鄙邊疆也,故設哨焉。 哨南又半裡,有路自東南橫過西北者,為三岔黃泥岡。 蓋是坡自西大山下垂,由此亙而東南,橫路隨其脊斜去,脊西遂下陷成峽,黑龍潭當其下焉。 大道由峽東直南,鶴慶、麗江之界,隨此坡脊而分。 故脊西下陷處,自西盤而南至馮密,其下已屬鶴慶;脊東盤亙處南下馮密東,其內猶屬麗江,此東西兩界大山內之橫界也。 於是西瞰峽內,松箐遙連,路依東脊南向漸下,六里而至馮密。 第26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