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至黃峰山北,所引之水,一道分流山後而去,一道東隨黃峰而南。 始知黃峰之脈,自象鼻水北坡垂塢中南下,至此結為小峰,當塢之口,東界象眠山亦至此南盡,西界山自中海西南,環繞而北,接十和後山。 南復橫開東西大塢,南龍大脊,自西而東,列案于前,其上烏龍峰,獨聳文筆于西南,木家院南峰,回峙雄關於巽xùn東南方位。 眾大之中,以小者為主,所以黃峰為木氏開千代之緒也。 從黃峰左腋南上西轉,又一里,出其南,則府治東向臨溪而峙,象鼻之水環其前,黃峰擁其後。 聞其內樓閣極盛,多僭jiàn虛假制,故不于此見客雲。 先是未及黃峰三里,有把事持書,挈qiè帶領一人荷酒獻胙zuò肉,沖雨而至,以余尚未離解脫也。 與之同過府治前,度玉河橋,又東半裡,仍稅駕于通事小樓。 讀木公書,乃求余乞黃石齋敘文,並索余書,將令人往省邀吳方生者。 先是,木公與余面論天下人物,余謂:「至人惟一石齋。 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宇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然其人不易見,亦不易求。 」因問:「可以親炙親身受到教益者,如陳、董之後,尚有人乎?」余謂:“人品甚難。 陳、董芳躅,後來亦未見其繼,即有之,豈羅致所及?然遠則萬里莫儔chóu伴侶,而近則三生自遇。 有吳方生者,余同鄉人,今以戍僑寓省中。 其人天子不能殺,死生不能動,有文有武,學行俱備,此亦不可失者。 “木公慮不能要邀致,余許以書為介,故有是請,然尚未知余至府治也。 使者以復柬返。 前繳冊大把事至,以木公命致謝,且言古岡亦艱於行,萬萬毋以不貲計算蹈遇到不測。 蓋亦其託辭也。 然聞去冬亦曾用兵吐蕃不利,傷頭目數人,至今未復,癙儸、古宗皆與其北境相接,中途多恐,外鐵橋亦為焚斷。 是日雨陣時作,從樓北眺雪山,隱現不定,南窺川甸,桃柳繽紛,為之引滿滿杯的酒。 是方極畏出豆天花。 每十二年逢寅,出豆一番,互相牽染,死者相繼。 然多避而免者。 故每遇寅年,未出之人,多避之深山窮谷,不令人知。 都鄙間一有染豆者,即徙之九和,絶其往來,道路為斷,其禁甚嚴。 九和者,乃其南鄙,在文筆峰南山之大脊之外,與劍川接壤之地。 以避而免于出者居半,然五六十歲,猶惴惴奔避。 木公長子之襲郡職者,與第三子俱未出,以舊歲戊寅,尚各避山中,越歲未歸,惟第二、第四名宿,新入泮鶴慶。 者,俱出過。 公令第四者啟來候,求肄yì校閲文木家院焉。 初九日大把事復捧禮儀來致謝,酬校書之役也。 鐵皮褥一,黃金四兩。 再以書求修《鷄山志》,並懇明日為其四子校文木家院,然後出關。 院有山茶甚巨,以此當折柳也。 余許之。 是日仍未霽,復憩通事樓。 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禮。 自元旦至元宵後二十日,數舉方止。 每一處祭後,大把事設燕通「宴」燕木公。 每輪一番,其家好事者費千餘金,以有金壺八寶之獻也。 其地田畝,三年種禾一番。 本年種禾,次年即種豆菜之類,第三年則停而不種。 又次年,乃複種禾。 其地土人皆為麼些今納西族,又作「磨些」、「摩沙」。 國初漢人之戍此者,今皆從其俗矣。 蓋國初亦為軍民府,而今則不復知有軍也。 止分官、民二姓,官姓木,初俱姓麥,自漢至國初。 太祖乃易為木。 民姓和,無他姓者。 其北即為古宗。 古宗之北,即為吐蕃。 其習俗各異雲。 古宗北境,雨少而止有雪,絶無雷聲。 其人南來者,至麗郡乃聞雷,以為異。 麗郡北,忠甸之路有北岩,高闊皆三丈,崖石白色而東向。 當初日東昇,人穿彩服至其下,則滿崖浮彩騰躍,煥然奪目,而紅色尤為鮮麗,若鏡之流光,霞之幻影。 日高則不復然矣。 初十日晨餐後,大把事復來候往木家院。 通事具騎,而大把事忽去,久待不至,乃行。 東向半裡,街轉南北,北去乃象眠山南垂,通安州治所托,南去乃大道。 半裡,去東橋,於是循溪南岸東南行。 三里,有柳兩三株,在路右塍間,是為土人送行之地。 其北有塢,東北闢甚遙。 蓋雪山之支,東垂南下者兩重,初為翠屏、象眠,與解脫、十和一夾而成白沙塢;再為吳烈東山,與翠屏、象眠再夾而成此塢,其北入與白沙等。 其北度脊處,即金沙江逼雪山之麓而東者。 東山之外,則江流南轉矣。 脊南即此塢,中有溪自東山出,灌溉田疇更廣。 由此塢東北逾脊渡江,即香羅之道也。 塢中溪東南與玉河會于三生橋之東。 又有水西南自文筆山,沿南山而東轉,隨東圓岡之下,經三生橋而東與二水會。 於是三水合而成漾共江之源焉。 東圓岡者,為麗郡東南第一重鎖鑰。 蓋有大脊自西來,穹為木家院後高峰大脊,從此南趨鶴慶。 其東下者為邱塘關,其東北下者,環轉而為此岡,直逼東山之麓,束三水為一,沿東山南下而出邱塘東峽,自七和、馮密而達鶴慶。 岡首迴環向郡,南山之溪經其下,鞏橋度之,曰三生橋。 橋北有二坊,兩三家為守者。 自柳塘至此,又五里矣。 其北皆良疇,而南則登坡焉。 一里,升坡之巔,平行其上。 右俯其坡內抱,下闢平塢,直北接郡治,眺其坡,斜削東下,與東山夾溪南流。 坡間每有村廬,就窪傍坎,桃花柳色,罨映高下。 三里,稍下就窪,有水成痕,自西而東下于溪。 又南逾一坡,度板橋而南,則木家院在是矣。 第26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徐霞客遊記》
第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