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臣看罷,說:「那一貧人,本府問你什麼冤枉?只管慢慢實說!」那人叫聲:「老爺,聽老奴細稟:老奴姓董名叫董成,家住東直門藥王廟門西小街口,年七十一歲;妻六十九歲。 主母五十歲;小主二十七歲。 老爺在日作江西巡撫,作官八載得病。 新官到任,盤查庫餉,虧空數萬銀兩,家產折變盡絶。 後來人丁轉回京來。 」董成一一哭訴。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71回 施公準告金 退堂回私宅 賢臣一見老奴悲傷,不覺慈心一動,說:「董成不必慟哭,屈情只管實訴。 本府與你作主!」老奴聞聽停悲,尊聲:「青天爺爺,老奴主僕坐吃山空,饑寒難受。 無奈老奴苦作營生,常常作工,掙幾文錢,到家餬口,因此衣服鞋襪爛完,老奴忍饑餓在家。 主母看老奴狼狽,不忍,說:『老爺居官之時,造金兩錠,重二十兩。 上有團龍,原為傳家遺金。 現受饑寒,拿金一錠去換,以度過光陰。 』老奴拿金去換,不料金鋪小視董成,拿話盤問,老奴只得從實相告。 他說:今日太晚,明早取銀。 」 賢臣聽了,說:「董成,金子拿回,明日再換,何用為難?」 老奴見問,說:「老爺,金鋪卻將金子留下,明日取銀。 老奴就說:『明日取銀,何物為憑據?』眾人說道:『換金老鋪,遠近無欺。 金鋪自然與你執照。 』財東提筆寫畢,用一手印。 那時老奴記掛主母忍饑,與他要錢一串,是以急急而回。 主母怪老奴留金鋪內。 及次早赴鋪取銀,金鋪竟裝不認識老奴,怒目橫眉斷喝。 老奴取出執照,放在柜上。 不防跑過一人;搶到手中撕爛,捺入火爐焚化。 急得老奴渾身打戰,與他說理。 鋪人反倒大罵!」賢臣說:「董成住口。 鋪家瞞金情真,就該當眾街坊,與其說理才是。 」董成叩頭,尊聲:「青天爺爺,金鋪內倒跳出幾人,當着眾人說道:『人生天地之間,總要良心。 愚下小鋪年代已久,生意並無欺心,哪有黃金十兩?若有不信,請進鋪內一看,倘有金子,算是我訛詐人家。 分明你窮途討錢不給,便生歹心。 就是換金子,又無執照,空口訛人!』眾人聽說齊笑,都罵老奴。 不容分說,又打了老奴一頓。 無奈送信與主母,倒說老奴昧下金子,屈情難伸。 」賢臣聽罷,察言觀色,卻象是真。 吩咐:「董成,本府與你訪察。 快快回家稟報你的主母,五日到衙拿金。 」老奴聞聽止淚,連忙叩頭,道:「但能有了金子,申明屈情,雖死也感大恩。 」言訖站起而去。 賢臣也未發簽票,退堂回宅。 一日,賢臣吩咐備馬。 賢臣至大門,乘馬到正陽門外,即訪二條衚衕。 賢臣聽老奴董成說的換金鋪面,留神細看:見有坐北向南三間門面,金館相對。 賢臣帶領了家人,到鋪門首下馬。 賢臣到在這錢鋪內。 人不認得,只當換金賜顧之人,財東滿面帶笑讓座。 賢臣坐在櫃外飲茶。 賢臣說:「在下要換十兩重一錠金子使用,正面有龍的才好。 」夥計答應:「倒有一錠。 」 這財東聞聽,心中有病,忙說道:「那錠金子早已兌換出了。 這位老爺要正麵糰龍十兩一錠的,容日惠顧。 」賢臣見那人攔說,卻參透他是昧金是實。 故意帶笑,請問:「貴姓?」那人回答:「賤姓陳。 」賢臣又問:「寶鋪是尊駕開的麼?」那人回答說:「是愚下開的。 」賢臣說:「擾茶了。 既無現成的,改日再換。 」言罷告辭,出鋪上馬。 他主僕頓轡,正走之間,只見滿街人都亂跑。 賢臣心下不解,留神細看,勒馬慢行。 軍民彼此言說:「咱們快躲!今日九門提督查看營城。 陶大人在萬歲前有臉,滿朝文武都怕,自從作提督以來,法度森嚴。 」賢臣看罷,心裡說:「一個提督出城,這等厲害,打得路絶人稀。 要是王駕出都,就要把房子拆了?」賢臣正想催馬前行,一名營兵上前,用墨鞭子攔住,說:「請回罷!讓大人過去再走。 」施公聞聽生氣,說:「正要見見大人去!」家人收馬。 賢臣一努嘴,家人把馬牽進巷口。 賢臣迎着提督的馬頭,雙手伏地,高聲報名:「臣順天府知府施仕倫迎接王駕!」陶公大吃一驚,一勒絲繮,低頭認得是不全施公,趴伏地上,嚇得慌忙下馬,伸手扯住說:「請起。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第72回 賢臣跪提督 陶公求賢臣 賢臣反裝懼罪之形,口尊:「陛下,恕臣之罪,臣今來此前門,為一宗公案,查察真情,求陛下赦免。 」陶公聞聽施公之言,嚇得着忙說:「休要取笑,施老爺你言說接駕二字,其實不該。 吾乃提督,並非王駕。 今日出城查營,跑過此間。 貴府與我頑笑,不大要緊,笑壞軍民。 施大人快快請起,須要尊重。 」 賢臣聞言站起身來,帶怒說:「尊駕官威高大,國家封疆大臣。 你既食君祿,必須秉正理民,執法平等,總是要遵禮。 大人想,自身不正,焉能治民。 聖人之書,周公之禮,天子至貴,亦應遵行。 龐周定律,蕭何之例,古今法度,傳到大清。 聖上出宮,也不過如此威嚴斷人行。 要象尊駕也如此,聖駕出就得拆房行路。 再者還有清朝儀制:親王才放馬五對。 提督並非國戚皇親,私越國律,罪名非輕。 今日出城,私擺對馬五對,威嚴驚眾,與理不通。 嚇得我順天府尹叩頭,只當皇駕出城。 施不全今日大膽,先行稟過。 少不得驚動大人。 且請放手,想你為塚宰顯臣,長街閙市,焉得不懼怕。 古語云:臣不奏,職之過。 既食君祿,理當報效。 也算不全大膽,明早面君,必奏大人今日之事。 且鬆手,尊駕只管查營。 不全告辭進城,另有機密,不可明言。 異日領教。 」 第5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施公案》
第5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