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豁喇一聲,率領眾軍跳上「弩樓船」,逢人就砍。 眾嘍囉那裡敵得住,殺的殺了,下水的下水去了。 王貴吩咐眾軍士一齊動手,把炮連架子都推下湖去。 花普方正來救護,王貴已經下了小船,與岳元帥合兵一處了。 那第三隊「水鬼船」,見前面兩隊火炮弩箭都不得成功,便一聲梆子響,眾水鬼齊齊下水。 元帥見了,也把紅旗一展。 那阮良手提着兩把潑風刀,帶了幾個會水的軍士,撲通的跳下水去。 那些水鬼在排底船底下,用力將鑿子來鑿船底。 那船底下都是竹片釘着的,那裡鑿得通? 也有被倒須鈎鈎住的,也有碰着三尖刀割壞的。 阮良同這幾個水軍,見一個,殺一個。 那水鬼只識得水性,卻不會廝殺,那裡當得阮良這些好漢,十停中倒殺掉了九停,依舊跳上木排來助戰。 這裡賊兵,看見水面上只管冒出紅來,不見岳家兵船沉將下去,情知又着了道路。 楊虎只得催動戰船,來與岳飛決戰。 岳元帥站立於船頭之上,高聲叫道:「楊將軍!你今大事已去,不若早早歸降,上與祖宗爭氣,下得封妻蔭子,休要自誤了!」楊虎道:「岳飛,你休誇大口!不要說我兵強將勇,就踞着這太湖,水勢滔天,進則可攻,退則可守,你怎生奈何得我!」岳元帥大笑道:「楊虎!你兀自不知,你那巢穴已被我搶了,尚在那裡說夢話!你試迴轉頭去望望看。 」楊虎聽說,回頭一看,但見滿山紅焰,火勢滔天。 早有小嘍囉飛船來報:「大王不好了!耿家弟兄搶出牛皋,劫了山寨,四面放火,回去不得了!」楊虎大叫一聲:「好岳飛!俺怎肯輕饒了你!」催動戰船,駛將上來,刀槍兵器,如雨點一般殺來。 岳爺小船上兵將,仰着難以抵敵,岳爺忙命撓鈎手搭着大船,眾將湧身而上楊虎之船,俱各圍裹攏來。 王貴手起刀落,將許賓砍下水去。 湯懷、張顯跳上「弩樓船」,雙戰花普方。 花普方跳下湖,赴水逃到岸上,往湖廣投楊麼去了。 「水鬼船」上何進提刀下水,來到木排邊,只望來殺岳飛,被王橫一銅棍,打得腦漿迸出,死在湖內。 楊虎見不是頭路,只是跳下水逃命。 阮良見了,也跳下水來,擒捉楊虎。 岳元帥見四隊兵船俱破,下令:「降者免誅!」那些大小賊船聽得,俱齊聲願降。 元帥就令湯懷、張顯,發船往山寨招撫賊兵,如降者不許殺害。 一面救滅了火,將楊虎家眷送到本帥營中候令,二將領令去了。 又命王貴、施全收拾降軍船隻,發炮鳴金,奏凱回營。 有詩曰:旌旆生風喜氣新,早持龍節靖邊塵。 漢家天子圖麟閣,身是當今第一人。 且說楊虎在水中虞不過阮良,逃往西邊上岸。 恰遇著數百敗走的嘍囉,楊虎就揀匹馬來騎了,一同去投混江王羅輝、靜山王萬汝威,思量借兵報仇。 行了一夜,天色才明,早到了無錫大橋邊。 只聽得一聲炮響,周青、吉青、趙雲、梁興四將一齊殺出,大叫:「我等奉岳元帥將令,在此等候多時。 快快下馬受縛,免得老爺們動手!”楊虎大怒,舉刀來戰四將。 可憐楊虎殺了一日,走了一夜,肚中又饑,人困馬乏,那裡戰得過四將?只得虛幌一刀,沿著河敗將下去,四將隨後追來!又聽得前面炮聲又起,楊虎道:「我命這番休矣!後面追來,前面又有伏兵,怎生逃得過!」恰待要自刎,忽聽得前邊河內叫道:“楊將軍!你令堂在此,快來相見!」 那四將在後,就各把馬勒祝 楊虎舉目看時,只見水面上一二十號小船,齊齊擺列兩岸。 中間三號大船,岳元帥站立船頭,左邊張保,右邊王橫,好似天神一樣。 岳元帥高叫:「楊將軍!你令堂、寶眷俱已在此,何不早降?”楊虎道:“岳飛!我已拚一死,休要來哄我。 」 言未畢,那楊虎的母親早從船艙裡鑽將出來,喝道:「逆于!我一家性命皆蒙元帥不殺之恩,還不下馬拜降,等待何時?」楊虎見了,慌忙跳下馬來,撤了刀,跪在岸邊,說道:「元帥虎威大德,楊虎情願歸降。 但是屢抗天兵,恐朝廷不肯定赦,奈何?」岳元帥忙攏船上岸,雙手扶起道:“天下英雄,皆為奸臣當道,失身甚多。 本帥當年在武場亦曾受屈,所以小弟兄輩也做些不肖之事。 當今天子敬賢愛才,將軍既能改邪歸正,就是朝廷的臣子了,都在本帥身上,保舉將軍共扶宋室,立功顯親,也不枉了人生一世。 快請看視令堂,安慰寶眷。 ”楊虎連聲稱謝,上船來問候母親。 元帥命四將由陸路先回平江府去。 那幾百嘍囉願降者,俱令後船湯、張二將分隷部下。 不願為兵者,聽其歸農。 發炮開船,與楊虎同往東西兩山招撫羽黨。 收拾糧草。 次日,到了洞庭山,與二耿、牛皋相會,一同回至平江,安撫地方,拔寨起行。 平江知府陸章率領合城耆老鄉紳,各送牛酒犒勞。 路上百姓家家插香點燭,無不感謝岳元帥兵律森嚴,于路秋毫無犯。 不一日,早到了金陵,在城外紮住了營盤,安頓軍士。 岳元帥帶領眾將齊至午門見駕。 高宗宣進,朝見已畢,岳飛將收伏太湖楊虎歸降之事,一一奏明。 高宗大悅,即敕光祿寺整備禦宴。 一面降旨,封楊虎、張國祥、董芳、阮良、耿明初、耿明達六人,俱為統制之職;岳飛加銜紀錄;一班隨征將士,俱各紀功升賞。 即着岳飛統領大軍,去征剿鄱陽湖水寇。 第7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說岳全傳》
第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