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相府,投遞海爺書信。 李太師細問海操江在任如何,二人稱道海爺居官公正廉明,太師甚喜。 郭成、陸元龍告別回寓。 看看春期已到,二人進場。 榜發,俱各高中了進士。 陸元龍殿試中了探花,郭成欽點翰林,在京供職。 海爺三年任滿,回京覆命。 皇爺大悅,道:「愛卿忠正清廉,不負朕所托,今升卿為兵部尚書。 」海爺忙叩頭奏道:「臣蒙聖上加恩,本當盡忠報國。 但今臣一則筋疲力竭,二則年邁無子,三則學疏才淺,不堪為官,望天恩賜臣告歸林下。 」皇爺道:「卿素負才能,赤心為國,正宜助朕掌理朝政,豈可辭朕而去?」海爺又奏道:「臣果係老邁,不堪辦事,乞天恩放歸田裡。 臣死在九泉,亦感皇恩。 」皇爺見海瑞決意要去,乃道:「愛卿既決意要去,朕亦不忍強留。 今準卿告假一年,還鄉祭祖,候限滿之日,來京供職。 」海爺謝恩退朝,同僚盡來送行。 海爺榮歸林下。 荏苒流光,過了許多歲月,暫且按下不表。 且講隆慶皇爺登基六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不期本年二月間,龍體欠安,至四月甚至沉重。 娘娘心中憂悶,叫—聲:「萬歲呵!太后壽高年邁,王兒又小,若有不測,叫四歲孩兒怎能治國?」皇爺道:「禦妻呵!不必憂慮,只消把王兒託付一個忠臣,總理朝綱,便可無憂了。 」娘娘道:「不知萬歲要托何人?」皇爺道:「你且迴避,只留王兒在此,朕自有主意。 」 皇后退入後宮。 皇爺命內侍傳到十位朝官見駕。 內侍傳出旨意,那十個大臣,即刻隨宣進入寢宮朝見。 皇爺道:「朕今宣卿等非為別事,只因朕病體沉重,恐有不測。 太子年幼,無人保駕,特宣卿等,憑太子自擇,學那周公輔成王故事,負幼登殿。 」諸臣聽令。 皇爺道:「王兒你去擇來。 」那太子遍觀,中意張居正,便跑身邊,要他抱。 居正抱起太子。 皇爺道:「王兒可謂目下有珠。 」 即命太子拜他為師傅,封為太師,其妻林氏,封一品夫人,入宮保護太子。 「明日傳集百官,朕當傳位,命太子臨朝登基。 」 諸人各各謝恩退出。 到了三更,百官齊集午門。 忽聽金殿鐘鼓齊鳴,淨鞭三響,百官隨班入朝,三呼拜舞,俯伏金階。 那居正抱了小主,端坐龍亭之上。 兩邊宮娥綵女,內侍太監,團團簇擁。 居正心中暗想:「果是快活!難怪前朝臣子,多有謀位之意。 且待我試他一試。 」就把太子放在旁邊,自己端坐。 一霎時頭眩目暗,一交跌墜下金交椅。 只見殿中有數十個青面獠牙的天神,手執刀斧,走上前來,夾頭夾腦亂砍。 居正大叫,爬起來抱了太子,將身復坐龍亭之上,那一班神將忽然不見了。 居正心中大驚道:「看這小孩子,他倒有這福分。 」便開口說道:「諸卿,老夫承天子之命,抱新君登位,改年號為萬曆元年,但願諸位輔佐聖躬,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君聖臣良,四海昇平。 文武百官,加升三級,天下百姓,赦免本年錢糧。 欽哉謝恩!」 百官退朝。 居正抱太子乘輦退入寢宮,朝見隆慶皇爺,奏道:「臣奉旨抱太子登基,百官俱各悅服,洪福齊天。 」隆慶道:「託付有人,寡人之幸也。 」命排宴,以勞太師輔佐之功。 居正受宴畢,謝恩出朝,回歸第宅,心中暗想:「今日抱太子登基,看他小小孩子,倒有大人福分。 老王爺托我保駕,總理朝綱,待我慢慢計算,謀奪天下,有何難哉?但我所生四子,長名茂修,次名惠修,三名明修,四名因修,雖各在京隨侍,但未有前程。 我今官居極品,不怕朝中百官不來奉承。 只消吩咐幾個心腹官兒,何怕功名不顯?」 不說居正以下設想,再講隆慶皇爺,自從傳位太子之後,龍體日加沉重。 忽一日龍禦上升,新君哀舉,班詔天下,百官治喪掛孝。 那張居正見上皇駕崩,越發膽大。 心中想道:「朝中文武,也有敬我的,也有怕我的,也有怪我的。 敬我的立刻加升,怕我的越加威嚴。 惟有怪我的,我定要立刻削職,或誅戮,或貶,或竄。 即時廷臣儘是我黨,便不怕人了。 」於是所升的不是他門生故舊,便是他乾兒義子。 朝中一班正人君子,個個怨憤。 不期惱了一位皇叔,乃鎮東遼王,十分懷忿。 一日早朝,出班奏道:「臣鎮東遼王,有表章冒奏天顏。 」內侍取上,鋪上龍案。 那五歲皇帝,那曉得本中所言甚事?居正在身旁,看見本中所言之事,俱是劾他專權誤國、殺害忠良之事。 不知居正看了本章,意下如何,下回分解。 第二回 殺親王巧傳御筆 戲宮女假寐龍床 大家設鎮重藩封,保障邊疆得安寧。 本為幼君除弊政,權奸矯旨害賢王。 再講張居正看見東遼王奏他專權誤國等到事,心中忿恨,道:「東遼王!你雖是金枝玉葉,但你職非言官,出位言事,分明欺主年幼,譭謗大臣,心懷不善,莫非要謀奪江山麼?」 遼王大怒,罵道:「你這奸賊,欺主年幼,把持朝綱,殺害忠良,滿朝儘是狐群狗黨之人,異日必有弒奪之禍。 乞主人速將居正盡法,以免禍根。 」居正忙代傳旨意道:「遼王擅罵宰相,當殿欺君,候旨定奪。 」遂將御筆塞在小主手中。 原來居正要謀大事,只教小主寫一個「斬」字。 居正接上,大呼道:「奉聖旨,立拿遼王斬首!」 第10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海瑞傳》
第10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