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州司馬盧杞,遇赦得還,轉任吉州長史,欣然告人道:「我必再得重用。 」果然歷時無幾,德宗令給事中袁高草制,擬任杞為饒州刺史。 高不肯下筆,奏稱:「杞反易無常,卒致乘輿播遷,海內瘡痍,奈何復用?」德宗不從,顧令別官草制,補闕陳京趙需裴佶宇文炫盧景亮等,聯名上疏,極言杞罪。 袁尚又申詞劾奏,德宗乃語李勉道:「廷臣多不直盧杞,朕意擬授他小州,何如?」勉答道:「陛下君臨四海,如欲用杞,就使畀他大州,亦無不可。 只惜天下失望,終累聖明呢。 」乃只授杞為澧州別駕。 杞病死澧州,李泌入見德宗道:「外人或議陛下為桓靈,今觀陛下貶死盧杞,恐堯舜亦有所未及呢。 」德宗甚喜,繼又皺着眉頭道:「河中未靖,朕遣孔巢父宣慰,反被李懷光殺死,這卻是一件大患哩。 」泌答道:「當今可患的事件,不止一端。 若懷光擅據河中,虐殺使臣,為天下所共棄,將來必被大軍梟滅,臣竊謂不足憂呢。 」德宗復道:「吐蕃助討朱泚,朕曾許畀安西北庭等地,今吐蕃求如前約,朕不便食言,看來只好割畀了。 」泌諫阻道:「安西北庭,民性驍悍,足以控制西域,扞衛邊疆,奈何拱手讓人?況吐蕃曾受逆賂,勒兵觀望,大掠而去,何足言功,陛下決不宜割地。 」孔巢父被殺,及吐蕃求地,俱借德宗口中敘過,以省筆墨。 德宗乃拒絶番使,遣李晟為鳳翔隴右節度使,進爵西平王,令屯田儲粟,控制吐蕃,再命渾瑊駱元光等,往討懷光。 晟奉命將行,適李楚琳入朝,即請與同往鳳翔,乘便處死,為叛逆戒。 德宗以京都新復,反側宜安,不肯遽許,但留楚琳在京,任為金吾大將軍。 晟雖未便違敕,心下總不以為然。 及馳至鳳翔,查出謀殺張鎰的將士,共十餘人,首惡叫作王斌,剖心祭鎰,余俱斬首,眾皆股慄。 會吐蕃借索地為名,入寇涇州,節度使田希鑒,貽書李晟,乞請濟師。 晟語親將史萬歲道:「李楚琳幸得逃生,田希鑒尚在涇原,我決不使漏網了。 」遂命萬歲率精兵三千,作為先行,自率五千騎繼進。 虜兵素憚晟威名,聞他到來,陸續退去。 及晟至涇州,已是烽煙靜息,塞漠安恬。 希鑒出城迎謁,晟與他寒暄數語,並轡入城,下馬登堂,開樽話舊,兩下里很是投機,並不露一些形跡。 希鑒妻李氏,與晟雖是疏族,究系同宗,當由希鑒令她出見,排敘輩分,應呼晟為叔父,晟亦視若侄女,改稱希鑒為田郎。 嗣是朝夕過從,屢與歡宴。 盤桓了好幾日,晟擬還師,因語希鑒道:「我留此已久,日承款待,未免疚心,今欲歸鎮,亦應具一杯酒,聊報田郎。 且諸將多系故人,俱請邀至敝營,舉觴話別。 」希鑒唯唯從命。 晟營本在城外,返營後暗囑史萬歲,專待明日行事。 翌日巳牌,營中已整備酒席,候希鑒等到來,希鑒與諸將鼓興出城,趨入晟營。 晟迎他入座,且語涇原諸將道:「諸君到此,請自通姓名爵裡,以便序座。 」諸將一一報明,依晟派定座席,鞠躬坐下。 忽有一將報畢,晟忽勃然道:「汝實有罪,不應列座。 」遂呼史萬歲入帳,指麾軍士,將他推出斬首。 軍士持首還報,希鑒不覺心驚,勉強坐在晟側。 晟笑語希鑒道:「田郎!汝亦不得無罪。 」希鑒正思答辯,已被史萬歲上前拖出,令軍士縛住希鑒。 晟復正色道:「天子蒙塵,汝乃擅殺節度使,受賊偽命,今日尚有面目來見我麼?」說得希鑒魂飛天外,不能對答一詞。 小子有詩詠道: 叛臣竟復握兵符,不死何由伏賊辜。 杯酒邀來伸國法,涇原才識有天誅。 未知希鑒性命如何,且至下回說明。 朱泚攻奉天累月,卒不能下,及退還長安,得李懷光之相與連結,復不能分兵四出,略奪唐土,李晟一舉,長安即破,輾轉奔至彭原,仍為部將所殺。 泚之無能,可以想見。 然亦由去順效逆,自速其禍,人心去而身首即隨之耳。 李希烈李懷光等,逆同朱泚,若乘收復京城以後,即命李晟渾瑊等,分軍進討,當可立平,乃回都盛宴,苟且偷安,猶且遣使宣慰,令陷死地,顏真卿效節于前,孔巢父遇害于後,人謂德宗好猜,曾宗豈徒蹈好猜之失者?蓋亦猶是祖若考之庸柔,而未克自振也。 李楚琳田希鑒等,反覆無常,可討不討,李晟欲誅楚琳,復不見許,惟希鑒為晟所誅;聊快人意,有靖國之忠臣,無靖國之英主,惜哉! 第六十八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 第六十八回 竇桂娘密謀除逆 尚結贊狡計劫盟 卻說田希鑒既被拿住,無可辯罪,即由史萬歲牽入帳後,將他勒死,諸將相顧失色,還有何心飲酒。 李晟顧語諸將道:「我奉天子命,來此誅逆,諸君無罪,何妨痛飲數杯。 」諸將按定了神,勉盡兩三觥,便即起座告別。 晟即同入城,揭示希鑒罪狀,並言除希鑒外,不復過問,將士帖然。 乃令右龍武將軍李觀,代為節度,使囑希鑒妻李氏扶櫬回籍,然後從容還鎮,表達朝廷。 未免難為侄女。 會聞渾瑊等進討懷光,屢戰不利,朝臣議赦懷光罪,遣宦官尹元貞諭慰河中,惹得李晟忠憤填膺,力劾元貞,請即治罪,並自願率兵討懷光。 德宗因吐蕃屢擾,不便易帥,乃別命馬燧為河東行營副元帥,援應渾瑊.燧以晉慈隰三州,為河中咽喉,即遣辯士說他反正。 第21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2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