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超即日返京,據實陳明,並請處罪。 德宗語左右道:「朕寧受百欺,求得一真,倘因高氏女得罪,無人敢言,豈不是大違初意麼?」乃只命將高女放還,不再究罪。 既而太后終無音耗,乃追諡為睿真皇后,奉褘衣袝葬元陵。 元陵是代宗墳塋,距代宗崩時,七月即葬,追贈太后高祖琳為司徒,曾祖士衡為太保,祖介福為太傅,父易直為太師,易直弟易良為司空,易直子震為太尉,特立五廟,虔奉祭祀。 立長子誦為太子,冊誦母王氏為淑妃。 德宗素不信陰陽鬼神,所以送死養生,多循禮法。 獨術士桑道茂,以占驗得幸,待詔翰苑。 德宗召入,與論將來禍福,道茂答道:「此後三年,都中恐有大變,陛下難免虛驚。 臣望奉天有天子氣,請陛下亟飭夫役修繕,增高垣堞,以防不測。 」德宗乃敕京兆尹嚴郢,發眾數千,並神策兵千人,往築奉天城。 時方盛夏,驟興大工,群臣都莫明其妙。 神策都將李晟,系洮州名將,身長六尺,力敵萬人,歷從王忠嗣李抱玉馬璘麾下,禦夷有功,因召入主神策軍,德宗初立,吐蕃南詔入寇劍南,適西川節度使崔寧入朝,留京未還。 晟奉命出征,斬虜首萬級,虜皆遁去,乃奏凱還朝。 晟為唐室功臣,故開手敘及,亦較從詳重。 覆命後,奉敕調軍築城,也暗暗驚異。 巧值桑道茂入謁,因邀令坐談,道茂敘及奉天築城事,且言:「禍變不遠,為皇上計,不得不爾。 」晟似信非信。 道茂忽離座下跪,向晟再拜,晟慌忙答禮,扶他起來。 道茂堅不肯起,泣誠晟道:「公將來建功立業,貴盛無比,惟道茂微命,懸在公手,只得求公開恩,預示赦宥。 」晟聞言大驚,還疑道茂有甚麼異圖,便答道:「足下並無罪戾,就使有罪,晟亦何能援手?」道茂道:「今日無罪,罪在他日。 」說至此,即從懷中取出一紙,自署姓名,右文寫着「為賊逼脅」四字,求晟加判。 晟閲畢,茫無頭緒,即笑問道:「欲我如何判法?」道茂道:「請公判入『赦罪免死』一語,便不啻再生父母了。 」晟見道茂跪求,又向來未見逆跡,似不妨勉從所請,乃提筆照書,交還道茂。 道茂又出縑丈許,願易晟衣,晟越覺驚訝,詰問緣由。 道茂道:「公雖下判,但事無左證,仍涉空虛,敢請公許易一衣,並賜題襟上。 書明『他日為信』四字,方可始終作證,匄免微命。 」愈出愈奇。 晟至此,更不禁躊躇起來。 道茂又道:「此事與公無損,于道茂卻大有益處。 道茂粗識未來,因敢乞請,願公勿疑!」晟乃取衣題襟,給與道茂。 道茂拜謝畢,方纔起身,告別而去。 事出《道茂本傳》,確鑿有據。 看官欲知道茂所言,究竟有無實驗?說來很是話長,須要從頭至尾,一一敘明。 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病死,寶臣本已複姓為張,嗣憚德宗威名,又願賜姓為李。 有子惟岳,性暗質弱,寶臣為世襲計,恐群下不服惟岳,殺死驍將辛忠義等二十餘人,後且求長生術,誤飲毒液,即致病喑,三日遂死。 孔目官胡震,家僮王他奴,勸惟岳匿喪,詐為寶臣表文,請令惟岳襲位,德宗不許。 惟岳自稱留後,為父發喪,又使將佐聯名上奏,推戴自己,德宗又不許。 魏博節度使田悅,與寶臣友善,悅得繼襲,寶臣曾為申請,至是悅念前恩,也為惟岳代請襲爵,偏德宗仍然不許。 悅遂邀同李正己,為惟岳援,共謀勒兵拒命。 為了三不許,激出三鎮叛亂來了。 魏博節度副使田庭玠,與悅同宗,勸悅謹事朝廷,自保家族,悅不以為然。 庭玠憂死,成德判官邵真,泣諫惟岳。 請執魏青二鎮使人,解送京師,自請討逆。 且謂照此辦法,朝廷庶嘉獎忠誠,必授旌節。 惟岳頗為所動,令真草表,偏為胡震等所阻,事不果行。 惟岳母舅谷從政,前為定州刺史,頗有膽識,因為寶臣所忌,杜門不出。 及聞惟岳謀叛,獨入勸惟岳,反覆指陳。 怎奈惟岳已誤信儉言,先入為主,任你如何開導,只是不信,且反加忌。 從政知難輓回,怏怏還家,忽來了王他奴,監督起居,他不覺憂憤交迫,服毒自盡。 臨危時,語他奴道:「我豈怕死。 惜張氏從此族滅了。 」於是惟岳敦促魏青二鎮,即日發兵。 李正己出萬人屯曹州,田悅令兵馬使康愔率兵八千人圍邢州,自率兵數萬圍臨洺,又聯結梁崇義,約為援應。 崇義為山南東道節度留後,勢力不及河北諸鎮,平時奉事朝廷,禮數最恭。 代宗晚年,已升任節度使,德宗復加授同平章事,賜他鐵券,封蔭妻孥。 哪知崇義為友忘君,竟聽信田悅,一同發難。 該死得很。 淮西軍已改名淮寧,任李希烈為節度使,德宗聞崇義逆命,即命希烈就近進討,別命永平節度使李勉,都統汴宋滑毫河陽各道行營,防禦田悅李正己等叛軍。 同平章事楊炎進諫道:「希烈系忠臣族子,狠戾無親,無功時尚倔強不法,倘得平崇義,將來如何控制呢?」德宗不聽,且加封希烈為南平郡王,兼漢南漢北兵馬招討使。 希烈慷慨誓師,得眾三萬,用荊南牙將梁崇義為先鋒,出發淮西,途次延宕不進。 德宗曾聞他踴躍出兵,乃至中途逗撓,似屬前勇後怯,令人生疑。 盧杞乘間進言道:「希烈遷延不進,恐為楊炎一人所致,炎曾奏阻希烈,料必為希烈所聞,陛下何愛一炎,致隳大功,臣意不若暫罷炎相,俟亂平後,再任為相,亦屬何妨。 」好言最易動聽。 德宗乃徙炎為左仆射,罷知政事。 其實希烈停留,無非為天雨泥濘,不便進行,並非單為著楊炎一人呢。 第201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2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