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是上皇閒居宮中,不是追悼梅妃,就是追念楊妃,肅宗頗曲體親心,時往省視,凡從前扈從諸人,仍令隨侍,就是歌場散吏,曲部遺伶,也一律召還,供奉上皇,俾娛老境。 怎奈上皇只是不樂,即如大明宮中的慶宴,一場喜事,變作愁城,肅宗亦未免介意。 張皇后與李輔國,平素不為上皇所喜,遂乘此互進蜚言,謂上皇別有隱衷,不可不防,惹得肅宗亦將信將疑。 會張後子興王佋病歿,後因悲生怨,反歸咎上皇,說他老而不死,無故哀泣,遂致殃及我兒,彷彿村婦口角,虧作者摹仿出來。 如是與輔國日夜籌商,嘗欲設法泄恨。 可巧上皇禦長慶樓,父老經過樓下,仰見上皇,都拜伏呼萬歲,上皇命賜酒食,且召將軍郭英乂等,上樓賜宴。 李輔國藉端發難,遂入白肅宗道:「上皇居興慶宮,日與外人交通,陳玄禮高力士等,謀不利陛下,今六軍將士,皆靈武功臣,均因是生疑,臣多方曉諭,彼皆未釋,不敢不據實奏聞。 」肅宗沈吟良久,萬道:「上皇慈仁,不應有此。 」輔國又道:「上皇原無此意,恐群小矇蔽上皇,或致生事,陛下為天下主,當思為社稷計,防患未萌,豈可徒徇匹夫愚孝?且興慶宮逼近民居,垣牆淺露,亦非至尊所宜安養,不若大內深嚴,奉居上皇,既可遠避塵囂,尤足杜絶小人,熒惑聖聽。 」自己是小人,反說人家是小人,想是以己之腹,度人之心。 肅宗不禁淚下,且徐徐道:「上皇愛居興慶宮,奈何遽請遷居?」言未已,突見張後出來,即從旁介面道:「妾為陛下計,亦是奏遷上皇,可免後慮,願陛下採納良言!」肅宗仍然搖首。 尚有父子情,但不能正言折服,終太優柔。 張後忿然道:「今日不聽良言,他日不要後悔。 」潑悍之至。 說罷,即返身入內,肅宗依然未決。 輔國退出,遍嗾六軍將士,令他伏闕籲請,乞迎上皇居西內。 肅宗只是下淚,不答一詞。 堂堂天子,反效兒女子態,專知哭泣,是何意思?輔國反出語將士道:「聖上自知從眾,汝等且退。 」將士等乃起身散去。 肅宗為了此事,乃憂悶成疾。 輔國竟詐傳詔敕,把興慶宮的廄馬三百匹,取了二百九十匹,只剩十匹,然後令鐵騎五百人,待着睿武門外,自趨入興慶宮,矯稱上語,迎上皇游西內。 上皇馳馬出宮,高力士後隨,至睿武門,忽見鐵騎滿佈,露刃而立,上皇驚問何事?那騎士卻應聲道:「皇上以興慶宮湫隘,特迎上皇遷居西內。 」上皇尚未及答,輔國即走近上皇駕前,來持禦馬。 惹得上皇大駭,險些兒墜下馬來。 高力士趕前一步,向輔國搖手道:「今日即有他變,亦須顧全禮義,怎得驚動上皇?」輔國回叱道:「老翁太不解事。 」力士不禁大怒道:「李輔國休得無禮!五十年太平天子,輔國意欲何為?」這三語駁斥輔國,那輔國才覺禁受不起,慢慢兒的走開。 力士又代上皇宣誥道:「太上皇勞問將士,無事且退,不必護駕。 」各騎士見輔國氣餒,也不敢倔強,便各納刃下拜,三呼萬歲而退。 力士復叱輔國道:「輔國可為太上皇引馬!」輔國只好上前,與力士相對執轡,導上皇入西內,居甘露殿中,輔國乃退。 殿中蕭瑟得很,但剩老太監數人,器具食物,都不甚完備,塵封戶牖,草滿庭除。 比華清宮何如?上皇不覺唏噓,執力士手道:「今日若非將軍,朕且為兵死鬼了。 」力士從旁勸慰,上皇復道:「我兒為輔國所惑,恐不得終全孝道,但興慶宮是我王地,我本欲讓與皇帝,皇帝不受,我乃暫住,今日徙居,還是我初志呢。 」無聊語,聊以自慰。 待至午餐,膳人進食,多是冷胾殘羹,不堪下箸。 上皇命膳人撤肉,且囑:「自今日始,不必進肉食,我當茹素終身。 」憤極。 草草食罷,直至酉刻,始有老宮婢數人,撥來侍奉,且將上皇隨身衣物,搬取了來,既見上皇,相向號泣。 上皇亦流涕道:「不必如此,我聞皇帝有疾,想此事非他主使哩。 」嗣是與高力士閒步庭中,看侍婢掃除塵穢,芟薙草木,粗粗整理,才得少安。 輔國因矯旨移徙上皇,也恐肅宗見責,先托張後奏聞,再率六軍將士,趨入內殿,素服請罪。 肅宗被他挾迫,反用好言撫慰道:「卿等為社稷計,防微杜漸,亦何必疑懼。 」上皇處尚可任權閹矯制,對諸他人將如何?輔國等歡躍而出。 時顏真卿已入任刑部尚書,卻不忍坐視無言,遂率百僚上表,請問上皇起居。 輔國竟誣為朋黨,奏貶為蓬州長史,且把高力士陳玄禮等,一齊劾奏,說他潛謀叛逆,私引兇徒。 裡面又有張皇后浸潤,竟勒令陳玄禮致仕,流力士至巫州,遣如仙媛至歸州安置,迫玉真公主出居玉真觀,另選後宮百餘人,侍奉西內,令萬安咸宜二公主,皆上皇女。 入視服膳。 看官!你想上皇至此,安心不安心呢?肅宗為張後輔國所制,竟不向西內問安,但遣人侍候上皇起居,只傳言上疾未癒,就是對外事件,本令郭子儀出統諸道兵馬,北攻范陽,又被魚朝恩阻撓,事不果行。 到了仲冬時候,淮西節度副使劉展,竟造起反來,大擾江淮。 江淮一帶,雖經永王璘變亂,不久即平,尚無大害。 乾元二年,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及張維瑾曹玠等先後作亂,影響延及江淮,但也迭起迭亡,無礙大局。 至劉展一反,竟橫行江淮間,所過殘破,蹂躪數州。 第183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1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