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言猶在耳,奈何忘懷?應前回。 皇后並無大過,不應遽廢。 「高宗忿然作色,當由無忌接入道:」遂良言是,望陛下三思!「高宗乃道:」卿等且退,明日再議。 “ 無忌等乃退出。 長安令裴行儉,聞了此事,往謁無忌,湊巧中丞袁公瑜,亦在座間,行儉忍耐不住,便問道:「皇上將廢去皇后,改立武昭儀,這事可真麼?」無忌道:「確有此議。 」行儉道:「武昭儀若立為後,必為國家大禍,太尉不可不爭。 」無忌嘆道:「非不欲爭,但恐爭亦無效,奈何?」行儉又激勸數語,便即別去。 公瑜亦起身告辭,一出無忌門,即去通報昭儀母楊氏,楊氏夤夜入告,次日即行頒詔,貶行儉為西州長史,無忌遂良等,凌晨入朝,正值詔書下來,無忌顧語遂良道:「又一個被謫了,我等如何自處?」遂良道:「願如昨約。 」無忌左右一顧,百官俱在,只不見李積,便道:「李司空奈何不來?」正說話間,景陽鐘響,天子臨朝,無忌等魚貫而入。 高宗待群臣鵠立,便更說及易後事。 遂良即跪奏道:「陛下必欲易後,亦當擇選令族。 武昭儀昔事先帝,大眾共知,今若復立為後,豈不貽譏後世?臣今忤陛下意,罪當萬死。 」遂呈上朝笏,且叩頭流血道:「還陛下笏,乞放歸田裡。 」高宗老羞成怒,即命左右引退遂良。 遂良正起身欲出,忽幄後發出嬌聲道:「何不撲殺此獠?」無忌聽著,料是武氏所言,便出班奏道:「遂良系顧命大臣,就使有罪,不應加刑。 」韓瑗來濟等亦涕泣極諫,高宗乃聽令遂良退朝,自己亦罷朝入內。 是晚,特召李積入內,積本自稱有疾,不與早朝,武氏知他有意袒護,便勸高宗密召入宮,與商易後事宜。 積從容答道:「這是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高宗點首道:「卿言甚是,朕意已早決了。 」小子有詩譏李積道: 身家念重竟忘忠,一語喪邦塞主聰。 待到子孫圖反正,闔門授首總成空。 指後文徐敬業事。 李積出宮,又有許敬宗一番揚言,遂迫成一大錯事。 看官欲知後文,請閲下回便知。 本回純寫武氏,盡情描摹,一筆不肯閒下,一語不能放鬆,蓋古今以來之婦女,未有如武氏之陰柔險狠者,表而出之,所以示炯戒也。 惟王皇后不能預防於事前,反引而進之,欲以間蕭淑妃之寵,詎知武氏之為毒,有什伯千倍于蕭淑妃乎?因妒致禍,不死何待?長孫無忌褚遂良,不能進諫于入宮之時,徒欲勸阻于廢後之際,先幾已昧,後悔曷追?有共入死地已耳,此大易所以有履霜堅冰之戒也。 第二十五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軍擒歸沙鉢羅 卻說許敬宗系杭州新城人,就是隋忠臣許善心子。 善心為宇文化及所殺,敬宗輾轉入唐,因少具文名,得署文學館學士,累遷至禮部尚書。 唐書奸臣傳,首列許敬宗,故本編特詳敘履歷。 武昭儀得寵,敬宗乘勢貢諛,甘作武氏心腹。 武氏謀奪後位,勢已垂成,遂在朝揚言道:「田舍翁多收十斛麥,尚欲易妻,天子富有四海,廢一後,立一後,也是常情,有甚麼大驚小怪,議論紛紛呢?」李義府等隨聲附和,翕然同聲。 義府巧言令色,對人輒笑,城府卻很是陰沉,人嘗呼他為笑中刀。 他本是東宮食客,及高宗踐阼,遂得為中書舍人。 長孫無忌恨他奸佞,上章劾奏,請貶為壁州司馬,義府偵得消息,不覺着忙,忙向許敬宗求救,敬宗甥王德儉,素有小智,便教他夤夜叩閽,表請易後。 高宗覽奏,很是喜慰,立命賜珠一斗,擢任中書侍郎。 補前文所未詳。 兩人左推右輓,遂把一個武昭儀抬升正宮,更兼李積進陳二語,促成易後大事,於是先貶褚遂良為潭州都督,示儆群臣。 侍中韓瑗,上疏訟遂良冤,說他體國忘家,損身徇物,實是社稷重臣,不應驟加斥逐。 高宗不從,瑗接連上疏,以妲己褒姒比武昭儀,以微子張華比褚遂良,說得非常痛切,卻只是留中不報。 永徽六年十月,竟下詔廢皇后王氏為庶人,立武昭儀為皇后,武氏既已得志,索性再下一着,把蕭淑妃也驅入阱中,淑妃因也得罪,與王后一同被廢,移置冷宮。 李積于志寧,奉詔為冊後禮使,恭恭敬敬的奉了璽綬,獻呈武昭儀,應該挖苦。 武氏遂服褘衣,佩翟章,金冠珠履,裝束似天神模樣,更襯着一副杏臉桃腮,柳眉櫻口,越覺得整整齊齊,裊裊婷婷。 只是良心太黑。 當由眾侍女簇擁登殿,行過了受冊禮,高宗心花怒開,復為這妖后開一特例,令她也乘重翟車,直抵肅儀門。 一面命文武百官,及四夷酋長,均在門下朝謁新後。 俟武氏下車登樓,開軒俯矚,但見門下無數官長,齊來參謁,黑壓壓的跪了一地,不由的神情飛舞,笑貌揚輝。 待至謁見禮畢,下樓還宮,所有內外命婦,又奉詔入謁,忙碌得甚麼相似。 非但唐朝立後,從來沒有此盛舉,就是皇帝登台,亦未聞這般熱閙。 當下宮庭內外一律賜宴,大眾開懷痛飲,直亂到鼉更三躍,才得盡興歸休。 是夕,高宗住宿正宮,由武氏格外獻媚,枕席風光,不可盡述。 總算報德。 越宿起床,武氏面白高宗,請加授許敬宗李義府官階,高宗自然允諾。 武氏又冷笑道:「陛下前以妾為宸妃,韓瑗來濟,嘗面折廷爭,兩人可謂忠臣,不可不賞。 」高宗明知武氏語中有刺,也只還她一笑罷了。 隨即出宮視朝,令敬宗待詔武德殿西闥,擢義府參知政事,只韓來兩人,一時不便亟貶,暫從擱置。 第7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7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