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集閲畢,便語來使道:「汝嗣主若能悔過,當束手出降,待他不死。 」來使奉命出營,仍縋上城去。 君集靜待一日,未見智盛出降,乃令軍士囊土填塹,越塹猛攻。 城上矢石雨下,傷斃唐軍數百人,君集特造巢車,高約十餘丈,比城頭還超過數尺,得以俯瞰城中,還擊矢石,城內守卒,恟懼得很。 智盛還望西突厥來援,西突厥本與高昌協約,有急相助,至此曾發兵相救,因聞唐軍大至,中道折回,害得智盛孤軍無援,沒奈何開了城門,出降軍前,君集拘住智盛,復分兵略地,連下二十二城,收降八千四十六戶,一萬七千七百口,得地東西八百里,南北五百里。 先是高昌曾有童謡云:「高昌兵,如霜雪,唐家兵,如日月。 日月照霜雪,幾何自殄滅。 」至智盛出降,謡言始驗。 捷書傳達長安,太宗欲分土設官,列置州縣,魏徵入諫道:「陛下即位,文泰就來朝謁,近因驕倨不臣,抗阻西域貢獻,乃興師往討。 文泰身死,天罰已申,為陛下計,應撫他人民,存他社稷,立他子嗣,威德互施,方足柔遠。 今若以高昌土地,視為己利,改作州縣,此後須千餘人鎮守,數千餘人往來,每年供辦衣資,遠離親戚,不出十年,隴右且空,陛下終不得高昌撮粟尺帛,佐助中國,有損無益,臣竊為陛下不取哩。 」當時未知殖民政策,故魏徵之言如此。 太宗不從,詔改高昌為西州,更在交河城內,建設安西都護府,留兵鎮戍,召侯君集等還朝。 君集虜高昌王智盛,及智盛弟智湛等,奏凱旋師。 於是唐地東至海,西至焉耆,南盡林邑,北抵大漠,皆為州縣。 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九百一十八里。 君集等班師入都,獻俘觀德殿,行飲至禮,大酺三日。 智盛兄弟,進謁太宗,跪伏請罪。 太宗加恩赦宥,封智盛為左武衛將軍,兼金城郡公,智湛為右武衛中郎將,兼天山郡公,總管侯君集以下,賞賫有差。 忽有彈章上陳,劾奏君集私取珍寶,配沒婦女,並未上聞;將士等亦有盜竊罪,君集不自謹飭,所以不能禁制等語。 太宗乃令君集詣獄對簿。 中書侍郎岑文本諫道:「高昌昏迷不道,陛下命君集等往討,得指日蕩平,凱旋以後,所有將帥以下,悉蒙重賞,乃未逾旬日,便至屬吏,雖君集等自罹國法,咎有所歸,但恐海內人民,疑陛下錄過遺功,轉致懈體。 臣聞命將出師,果能克敵,貪亦應賞;若至敗績,廉亦應誅。 所以漢李廣利陳湯,晉王浚及隋韓擒虎,均負罪名,人主因他有功,統加封賞。 臣又聞兵志有言,使智使勇,使貪使愚,誠因古今將帥,不能無疵,全賴人君善為器使,方得利用。 陛下今日,亦應舍瑕錄長,原功宥罪,令君集等再升朝列,復備驅馳,是陛下能屈法加恩,君集等亦當知過益奮了。 」太宗乃謝君集罪,釋置不問。 為下文君集怨望張本。 既而又有人訐告萬均,說他私奸高昌婦女,萬均不服,有詔令萬均與高昌婦女對質。 魏徵復入諫道:「臣聞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今命大將軍與亡國婦女對辯,未免有褻國體,如事果屬實,原足蒙羞,語出子虛,亦足貽笑。 昔秦穆飲盜馬士,楚莊赦絶纓罪,陛下道高堯舜,顧反不若兩君麼?」太宗感悟,乃將萬均事擱置,不復提及。 行軍總管阿史那社尒,即爾字。 從軍西征,秋毫不取,及論功行賞,只受老弱敝舊,不及珍異,太宗嘉他廉慎,特賜以高昌所得寶刀,及雜彩千段。 他本東突厥處羅可汗次子,率眾內附,受封左驍衛大將軍,得尚衡陽長公主,高祖第十三女,為駙馬都尉,掌衛屯兵,至是復積功封畢國公。 高昌既平,吐蕃贊普棄宗弄贊,贊普系吐蕃王號。 慕唐威德,遣使入貢,且請和親。 吐蕃在吐谷渾西南,就是現今的西藏地方,源出西羌,或雲為三苗遺裔,風俗與中國絶殊,自棄宗弄贊為吐蕃主,頗有智勇,威服四鄰。 太宗因他入貢,乃遣行人馮德遐,撫慰吐蕃。 弄贊見了德遐,謂突厥吐谷渾,皆得尚中國公主,獨吐蕃素來向隅,因請中國許婚,情願多獻金寶,德遐答稱須歸奏天子,候旨裁奪。 弄贊乃更遣使臣,賫了表文,及許多珍玩,隨德遐入朝。 太宗閲過表文,見他意在求婚,亦不加可否。 適值吐谷渾王諾曷鉢,亦入覲唐廷,太宗與語吐蕃事。 諾曷鉢以吐蕃僻處,未識王化為詞。 太宗乃不許吐蕃和親,遣還使人,使人返報弄贊,謂由吐谷渾王從中讒間,因罷婚議。 弄贊大怒,即發兵擊吐谷渾。 諾曷鉢正自唐歸國,聞吐蕃大舉來侵,自知力不能支,竟遁入青海北隅,民畜多為吐蕃所掠,吐蕃兵進破黨項白蘭諸羌,率眾二十餘萬,進逼松州西境,擊破唐都督韓威。 太宗乃復遣侯君集為行軍大總管。 帶同將軍執失思力、牛進達劉簡等,督步騎五萬人,往討吐蕃。 吐蕃主弄贊,正圍攻松州城,約有十餘日,不意唐軍大至,前鋒為牛進達,持着一柄偃月刀,盤旋飛舞,殺入陣中,弄贊亟擬對仗,後面復來了執失思力,橫槊直入,左挑右刺,沒人敢當。 松州都督韓威,復從城中殺出,嚇得弄贊腳忙手亂,招呼徒眾,衝開一條血路,飛奔而去。 唐軍追擊數裡,斬首數千級,方纔收兵。 寥寥數語,寫得如火如荼。 弄贊經此一敗,乃惶恐謝罪,再遣使至唐廷,表明悔過。 只和親問題,始終不肯恝置。 太宗也不欲黷武,許彼結婚。 第5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唐史演義》
第5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