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百里奚出朝見荀息,望前扯住叱之曰:「汝何得用以餌釣魚之計滅我國耶?」息大驚,知百里奚之明,遂揖之曰:「虞侯貪得無厭之人,故拒公等之諫,我晉不伐,後必為他邦所並,大夫乃高明遠見之人,何不去國?」奚泣曰:「我非不知虞亡在目下,但食君之祿,國危而避君難,奚不忍也!子何計以教我脫身?」息曰:「大夫不忍去國,虞侯又不可諫,何不告病,待國亡,而後去之?」奚別荀息,即日上表辭官,告病于家。 荀息回見獻公,言虞許借道之事,公大悅,即日進兵。 來至虞界,使人報知于虞,虞大喜,遂令公子叔季、叔仲領兵五千,大開城門,迎晉而過。 獻公率領大兵,不日已至夏陽城下,虞公二子帶兵五千,前來相助。 虢公聞晉兵已到,出城交鋒,戰未數合,被顛頡一錘打翻,公子叔啟落馬,虢公正欲向前救子,卻被羊舌生擒歸寨,叔啟亦死於亂馬營中。 晉兵打入虢城,擄其金寶,焚其宮室,出榜安民,留五千兵以戍之,囚虢公而歸。 時,周惠王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丙子朔旦,果應童謡雲。 卻說虞公二子,扎于下陽,以助晉人。 聞晉兵滅虢,差人來迎晉侯。 晉侯與荀息曰:「中吾計也!”遂令羊舌、魏仇各領兵五千,銜枚從間道伏于虞城西清涼山下。 又差人賫金帛五車入城謝虞公。 虞公曰:“吾正欲納款晉侯,何故不入我城?」 晉使曰:「主公多多拜上,本欲人城面謝,奈久出遠邦,歸心似箭,聊備薄禮,令小人致謝!」晉軍已度城下矣,虞公急令有司設宴,親自出城,追至清涼山下,宴晉侯于清涼山。 虞公初舉酒以餞晉侯,荀息在旁以目視晉侯,晉侯接酒,詐擲杯于地。 大罵曰:「逆賊!焉敢以酒-我耶?」虞公正要分辨,荀息曰:「左右何不擒之!」左右從廊下衝出,羊舌、魏仇綁住虞公。 虞公仰天嘆曰:「早不聽宮之奇之言,果中其計!」後人有詩云:國勢嚴嚴鐵統城,虞侯何事苦迷心,槍刀隊裡生擒日,仰面方嗟往諫臣。 又有詩贊百里奚云:大賢事業異,遠搶豈俗觀,百里奚非昧,知君不可言。 叔季、叔仲聞知父親被擒,引兵殺上前來。 伏兵一起,羊舌斬叔季于馬下,叔仲見父囚兄死,拍馬殺回,欲取救兵,被魏仇發箭射于馬下而死。 卻說晉侯,追虞人城,傳令勿殺百姓。 荀息領五百名壯士圍住百里奚之家,奚聞知虞侯出城,知其必敗,正欲挈妻孥走出,聞晉兵至,妻孥各奔,奚被晉兵獲住,來見荀息。 荀息知其賢,乃親解其縛,引見獻公。 奚告曰:「亡國之臣,乞命歸田。 ” 晉公曰:“虞侯不聽子言,故至喪國,非子不諫也!」 令以車載百里奚,囚虞、虢二君而歸。 忽近臣奏:「有秦使至!”公問為誰?近臣曰:「此人秦國大夫公孫支也!」使召支,問曰:“大夫此來,有何高論?」 支曰:「先君遺命,以明公乃金玉之枝,國勢雄甲諸侯,故令寡君,求偶于大國,所以將絲蘿而傍喬木也。 今寡君新立,不敢違先君遺訓,故命支求婚,明公倘不以秦為陋,願請以公主歸之,用成二國之好!不知明公尊意如何?」獻公喜曰:「原來秦伯令汝來求婚,待孤再為商議。 」獻公召太史官蘇卜之,蘇占之曰:「不吉!卦得雷澤之歸妹,主後世秦晉因婚姻而有兵戎,秦吉晉失其主。 依臣愚見,此親斷不可許!」公意躊躇。 群臣進曰:「夫晉,乃金枝玉葉,秦為諸侯之雄,兩國威風,正是匹偶,主公何必以卜為疑哉!」公聽群臣之言,遂以德貞公主許配于秦,遂賜妝資百輛,並詔令虞大夫百里奚為從媵。 秦伯大悅,文武稱賀。 百里奚自嘆曰:「吾抱濟世之才,為虞國大夫,虞亡歸晉,晉又不能我用,而使從媵于秦,吾年已過七十,卒不逢明主,展其大志,在此何為乎?”是夜,遂逃出城來,欲歸於虞,迷其路徑,誤人于宛。 秦伯聞百里奚走歸,置而不問,大夫公孫支曰:「百里奚天下奇才也!主公宜速令人追之。 」秦伯笑曰:「吾聞奚為虞之大夫,不能謀社稷,以至君死國亡,而乃委贄為人從媵,何才之有?」支曰:“百里奚雖仕于虞,虞公不能用其才,國亡而臣于晉,晉又不用,而送於秦,是天與明公也!明公若能用奚,秦必得志于諸侯。 」 秦伯曰:「奚縱有治世之-,年已老矣,將焉用之?」支曰:「昔者西伯侯得姜尚于渭濱,年過八十,猶能興周,以分土于齊,大才豈屈于晚哉?」秦伯不得已,令支追之。 卻說百里奚迷道走至宛城,楚國野人獵于宛城之野,奚饑,向前問曰:「子獵者能食我一飯乎?」野人見奚鬚眉皓白,相貌魁偉,知其定非常人,乃引至家中,以酒食待之。 公孫支引從者數十人詢訪,追至村莊,直人見奚,請歸!奚堅辭曰:「奚乃亡國大夫,年過七十,無所謀效,今欲辭秦而歸田裡,恐觸怒見責,所以偷生而出,今若再回,非奚之願也!」支曰:「主公知大夫命世之士,故使支來請回,大夫若堅意不出,豈欲塵埋珠玉而老死岩袕哉?支聞好從事而失時者不智,懷其寶而迷其邦者不仁。 士遇明主,得時而行道,如龍虎得遇風雲,子何不省?」奚不得已與支同回。 支命取資帛酬莊主,時未曾帶得,惟左右獵得五羊-在,遂以五-酬其莊主,與奚同歸入秦。 後人有詩云:宛城春風動綠楊,秦臣匹馬趕逃亡,當年不霸西邦士,空使後人笑五羊。 第56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周朝秘史》
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