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大兵前進于許,許本小國,聞鄭兵臨城,許侯莊公不敢出戰,乃令軍民竭力置木柵,以蔽城池。 鄭先鋒公子曼伯命一卒一束薪柴,是夜焚木柵而攻城,火光連城,喊聲大作,許人並無戰心,皆奔入城。 潁考叔乃取鄭伯之旗,先登許城,麾而呼之曰:「鄭伯登城,諸將齊登!」公孫子都怨考叔奪車之故,在火光中見考叔登城,乃怞弓發矢,暗射考叔。 考叔中箭墜城而死,鄭伯亦不知為子都謀也。 許城既陷,許侯從北門走出,來投衛侯。 衛侯曰:「我國初被鄭伐,不能容汝,汝可奔宋。 」許侯復奔宋,鄭伯與齊魯二侯入許收軍,已失考叔。 鄭伯大哭,謂二侯曰:「潁考叔乃勇而忠,純而孝者也!一羹而悟寡人之天性,今從征而喪于許,是以哭之。 」乃命設酒餚,親為制文祭于軍前。 其詞曰:嗚呼考叔,天縱其純,事母以孝,報國以忠。 動全禮樂,戰奮折衝,正茲謀翼,雲何處終。 既痛我曲,復慘我容,聊奠清漿,以盡我衷。 烏呼此恨!其何能窮? 祭罷,鄭伯詢許侯,許之文武奏曰:「已奔宋矣!」鄭伯謂二侯曰:「舉廢繼絶,此天子之事。 」共具表以奏天子。 發洛使者,星夜來周見天子。 天子下詔令鄭伯立許新君,移兵伐宋回朝。 三人共議,令許大夫百里,奉許侯之弟許叔立為諸侯。 是日,遂發兵伐宋,三國之兵殺奔郜來,鄭伯取郜之地送魯侯。 宋公聞鄭伯至,問群下抵守之策?司馬孔父嘉奏曰:「先命一將,從間道取長葛,鄭兵俱必回救之,然後我大軍從後襲之,鄭伯可擒也!”司空華父督奏曰:“鄭兵勢如虎狼,我郜已破,不可遣兵遠出,只宜固守,求救于衛,方可免患。 」 孔父嘉甚急之,宋公遂命嘉督兵從間道來攻長葛,華父惡嘉之不從己說,暗遣使于鄭公子馮,言:「孔父嘉起兵侵鄭長葛,汝能領兵擒孔父嘉,我不日謀汝歸而繼位!」馮得書大悅,即與鄭大夫祝聃謀救長葛,聃率鄭留守之兵卒八千來至長葛,卻好遇宋兵于城下,兩軍相對紮營。 孔父嘉從將校藺仲堪之計,傳令三軍披掛,夜半劫鄭兵之寨。 時當三更,宋兵盡銜枚至鄭寨外,孔父嘉潛身而入,只見寨內空虛,俏無人聲,嘉引眾兵大喊殺入。 轉門外一聲炮響,四圍殺進,嘉見鄭兵衝突,知陷其計,遂與仲堪捨命殺出。 外營祝聃大喊一聲,手起刀落,仲堪分屍于馬下。 嘉急急怞回,將盔甲棄于寨內,扮步卒走出,聃始不知追趕。 嘉領敗兵八百餘人,回見宋公。 公大驚無措,鄭兵在外攻城又急,華父奏曰:「喪兵速禍,皆嘉之罪,乞斬嘉以謝鄭伯,圍可解也!」公以嘉乃先朝之臣,不忍加誅。 華父大聲曰:「主公不聽臣謀而聽孔父嘉之淺識,今日禍至于此,尚惜一嘉而寧亡國乎?」公默然不語,華父援衛士之刀,斬孔父嘉于殿前。 華父既斬嘉之首級,付鄭使曰:「讒賊已誅,謝罪來日!」 宋侯親出城勞軍,以乞退兵也!鄭使出,群臣皆相視而駭。 華父曰:「三國來時,汝君臣不出城勞軍,任從汝退。 」遂出朝。 群臣奏曰:「華父督擅殺大臣,有無君之心,請除之!」宋公寒淚。 次日前來入朝,華父督投戟以中公腦,公遂死。 開四門迎兵入城,迎公子馮歸國,三侯兵立馮為宋公,督遍路三侯,立督為太宰之職,盡取宋之帑藏,班師回朝。 桓王大宴三侯,遣鄭伯歸國。 王問群臣曰:「此行本欲看鄭伯之過而奪政權,今鄭討三國得勝來朝,其事若何?”群臣咸曰:「鄭伯奉王命得專征伐,其勢愈加,今不早除,恐後難制!」王曰:「彼既有功,難以為辭。 」周公黑肩進曰:「臣有一計,使鄭伯吞聲受代,以免諸侯見忌之心。 」王問:「其計如何?」周公曰:“昔者先王武王時,曾以原溫以下十二邑之田,以蘇忿生為采邑,後忿生叛,此田今為北邊曠土,朝廷累欲取之,北夷伯占,不能恢復。 王朝日遣使賫詔,賜鄭伯十二邑之田地,以賞征伐之功。 鄭伯受之,則上表辭謝,特彼將營此田,必與北夷相爭戰,我得乘間觀其勝負,就中取事。 彼若知而不受,必怒不上謝表,然後王下詔率列侯之兵,共伐鄭伯不恭之罪,鄭伯受伐無辭,列侯起兵亦有義,一舉而兩得矣!」 桓王大悅,即遣使賫詔往鄭,鄭伯謝恩,厚禮遣歸,群下聞王賜十二邑之田,咸相稱賀,獨上大夫公子呂知其為計,告明鄭伯。 鄭伯曰:「無子封,几乎入周君臣之套也,然則處之若何?」子封曰:「姑申謝表,然後遣使與北夷取之,北夷不還,然後上表辭還,庶幾兩處無失!」鄭伯從之,遂裁謝表以上。 遣使往北夷取田,北夷主懼鄭伯之威,遣使奉十二邑之田,鄭伯厚謝遣歸。 卻說天子設朝,聞鄭伯取十二邑之田,不片言而得,乃問于周公,公曰:「王可遣使告鄭說,四邑歸周供奉祭祀,鄭伯必不肯給,然後會諸侯之兵,討其不供祖祀之罪可也!」王喜。 遣使至鄭,告以如此,鄭伯問群臣,子封曰:「此削政之意明矣!」伯曰:「然則奉田以上何如?」子封曰:「不可!割田不已,必至削政,削政不已,必至滅國。 明公且舍其大績,舉政歸朝,退守臣職可也!如其不然,必拒命而後可!」太子忽進曰:「我父為國家征宋伐許,結怨鄰國,一旦解國大柄,則諸侯之兵畢集,鄭不保矣!寧上表辭田,如天子必欲取之,則棄臣節而拒命,庶不失為伯國也!」鄭伯然之,上表入朝辭田。 第34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周朝秘史》
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