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恆解思明李奕,勸壽稱鎮西將軍益州牧成都王,向晉稱藩,執邛都公,送往建康。 獨壽妹夫任調,與侍中李艷,司馬蔡興等,請壽稱帝,不宜屈膝江東。 壽乃令卜人占驗吉凶,卜人視得卦兆,謂可作數年天子。 任調躍起道:「一日為帝,已足稱威。 況多至數年呢。 」怪不得古今盜賊,都想自做皇帝。 解思明駁說道:「數年天子,何如百世諸侯?」壽微笑道:「朝聞道,夕死尚可。 任卿語原是上策哩。 」所望在此。 遂僭即帝位,改國號漢,紀元漢興,追尊父驤為獻皇帝,母昝氏為皇太后,立妻閻氏為皇后,世子勢為皇太子,命舊吏董皎為相國,羅恆為尚書令,解思明為廣漢太守,任調為征北將軍,領梁州刺史,李奕為西夷校尉,從子權為寧州刺史,所有公卿守令,一律參換,舊臣近親,悉皆擯斥,特用安車乘馬,征龔壯為太師,壯獨不受,乃聽令縞巾素帶,待若賓師。 庸中佼佼。 邛都公李期,被幽兼旬,慨然嘆道:「天下主降為小縣公,生不如死。 」說著,即解帶自縊,年僅二十五,在位三年,壽諡為幽公。 期妻子徙死窮邊。 小子有詩嘆道: 敢戕孝子亂天常,叛賊何能不速亡? 容易得來容易失,投環尚倖免刑章。 壽既僭位,便得趙主石虎來書,約他連兵寇晉,究竟壽如何復趙,待至下回說明。 亡西晉,擄懷愍者,非他,一為劉曜,一即石勒也。 曜為勒所滅,已受冥誅,勒雖死而虎尚存,雄暴且過于勒。 為典午復仇計,原宜北伐,為河朔救民計,亦宜北伐,庾亮之奏請伐趙,似也。 所惜者,亮有其志而無其才耳。 蔡謨之駁議,非謂趙不可伐,正以亮之不能伐趙,不得不為此激切之辭也。 若夫李期篡國,刑政無章,此而能久,誰不可為天下主?李壽直入成都,一舉而即廢之,彼尚以小縣公為怏怏,自言生不如死,遂致投環畢命,曾亦思李班何罪,乃擅加弒逆乎?我殺人,人亦殺我,推刃之報,固其宜也,于李壽乎何尤? 第四十七回 餞劉翔晉臣受責 逐高釗燕主逞威 卻說漢主李壽,得了趙主來書,竟喜出望外,即遣散騎常侍王嘏,中常侍王廣,馳赴鄴中,與趙定約。 龔壯曾上陳封事,勸壽附晉,壽不肯從;至是又諫阻聯趙,仍然不聽;且大修軍艦,儲糧繕甲,準備東下。 一面命尚書令馬當為六軍大都督,調集軍士七萬餘人,齊至東場,由壽親往校閲,並下書誓眾,略言「吳會遺燼,久逋天誅,今將大興百萬,躬行天討」云云。 小人得志,往往大言不慚。 及軍艦告成,便分載水師,艤整合都城下。 壽登城俯矚,但見帆檣蔽日,軸轤橫江,不由的露出驕容,揚揚得意。 偏群臣多與壽異心,相率諫阻道:「我國地小兵單,只可自守,不應進取。 且吳會險遠,更未易圖,一動不如一靜,幸勿為趙所誤,自蹈危機。 」壽怒叱道:「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趙欲與我平分江南,正是天授我朝的機會,奈何勿往?」廣漢太守解思明,再向壽反覆陳詞,極言利害,壽終不信。 至龔壯申疏切諫,謂通胡寧可通晉,並援假虞滅虢事以戒壽,壽尚以為非。 又經群臣叩頭固爭,方纔罷議。 大眾齊稱萬歲。 壽有舊將李閎,前為東晉所獲,得間奔趙。 壽向趙致書,請遣還李閎。 書中稱虎為趙王石君,虎未免不悅,付諸廷議。 中書監王波進言道:「李閎嘗志在故國,以死自誓,誠使陛下遣還蜀漢,使彼感恩,理當糾率宗族,歸向王化,就使不如臣料,我國將多士眾,何必留這一人?今壽既自稱尊號,僭據一方,若我用制詔,彼必不受,不如贈以國書,示彼大度,免有違言,這也未始非懷柔之計。 」虎意乃釋然,遣閎使歸。 適挹婁國獻入楛矢,波謂可轉贈巴蜀,使壽知我國威服遠人,虎亦依議,因派使臣偕閎赴蜀,往送楛矢。 及使臣返國,報稱李壽並未稱謝,且下令國中道:「羯使來庭,獻楛矢。 」於是石虎大怒,黜免王波,令以白衣領職。 既而涼州牧張駿,遣別駕馬詵至趙,貢獻方物,虎頗有喜色,覽及來文,語多蹇傲。 虎轉喜為怒,即欲斬詵。 全是喜怒無常。 侍中石璞道:“今日為陛下大患,莫若江東,區區河右,何關輕重?今若斬馬詵,必征張駿,出師西略,無暇南討,建業君臣,反得苟延過去,豈非失策?況涼州一隅,就使勝彼,也不足為武,不勝反貽笑四鄰,倒不如格外厚撫,使彼改圖謝罪,彼若執迷不悟,往討未遲。 璞與王波卻同是一流人物。 虎乃禮待馬詵,便即遣歸。 忽聞燕兵有入侵消息,乃大加防備,集兵五十萬,具船萬艘,自河通海,運谷千一百萬至樂安城,且由幽州東迄白狼山,廣興屯田,括取民馬,得四萬餘匹,大閲宛陽,為攻燕計。 哪知燕王皝已探悉虎謀,密與諸將商議道:「石虎專顧樂安城,總道是防守重複,固若金湯,若薊城南北,必不設備,我今從間道出發,掩他不備,破彼積聚,才不致他輕覷哩。 」說著即整率各軍,從蠮螉塞攻入趙境,連破各戍,直抵薊城。 幽州刺史石光,擁兵數萬,不敢出戰,但閉城拒守。 燕兵轉渡武遂津,馳詣高陽,沿途焚燬積聚,掠徙幽冀三萬餘戶而還。 虎聞燕兵入境,急擬整軍對敵,一時未及召齊,只好遷延數日。 到了兵馬會集,燕兵已飽載遠揚,虎始知皝有智略,倒也不敢輕自出兵了。 皝引兵歸國,因前使劉翔等,尚留江東,未見北返,乃再貽晉中書監庾冰書,責他忘仇誤國,大略說是: 第13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