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彬並未嘗得罪,何必致謝。 」敦獰視道:「腳痛比頸痛,究竟是何種利害?」彬仍無懼容,仍不肯拜。 導恐他再起衝突,即扯彬同出,導有愧彬多矣。 敦乃不復追究。 後來導入檢中書故事,方見顗上表救己,執表流涕道:「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死骨已朽,追悔何益?且說王敦既殺死周顗戴淵,仍未罷兵。 敦將沈充,陷入吳郡,吳國內史張茂被殺,此時鎮南大將軍甘卓,但出屯睹口,逗留不進。 卓兄子卬,曾為敦參軍,敦先遣卬歸卓,囑令傳語道:「君興師相抗,自守臣節,我也不敢怪君。 但我為身家起見,不得不然,事平便當歸鎮,君亦可返旆襄陽,彼此再結舊好,往事不必重提了。 」甘卓本來是沒甚主意,見卬得歸來,已喜出望外,且聞敦有意修好,樂得觀望徘徊,在途觀變。 既而敦又遣台使賫騶虞幡,晉朝有白虎騶虞二幡。 白虎是催軍,騶虞是解鬥。 令卓退兵。 卓問明台使,得周戴二人死狀,乃流涕語卬道:「我正恐王敦得志,必害忠良,尚幸聖上元吉,太子無恙,我據敦上流,想敦未必敢遽危社稷,我若進奪武昌,敦無路可歸,必劫持天子,越加猖獗,今不如還守襄陽,再作後圖罷了。 」便下令軍中,拔營退回。 都尉秦康,邀同樂道融,道融見前回。 相偕進諫道:「將軍奈何還兵?試想將軍仗義東行,無非為討逆起見,逆敦不除,有進無退,今正當分兵,堵截彭澤,使敦上下不得相救,眾自離散,敦勢既孤,一戰可擒。 若就此中止,轉失人望。 況將軍麾下,士卒多思除逆立功,博取富貴,乃索然退回,恐反將嫁禍將軍,將軍尚能安然西還麼?」苦口危言,難救膏肓沈痼。 卓不肯從。 道融復連番泣諫,仍不見聽,竟致憂憤而歿。 卓竟引兵退入襄陽去了。 王敦聞甘卓還軍,當然心慰,令西陽王羕為太宰,王導為尚書令,王廙為荊州刺史,擅易百官及各處鎮將,轉徙黜免,數以百計。 乃擬率兵西還武昌,謝鯤進言道:「公入都以來,累日不朝,所以功業雖成,眾心未服。 今若入朝天子,使君臣兩釋猜嫌,尚有何人不服呢?」敦沈吟道:「我若入朝,能保無他變嗎?」鯤答道:「鯤近日入覲,主上正側席待公,宮省穆然,必無他虞。 若防有他變,鯤願侍從。 」敦勃然道:「君等屢來饒舌,我若殺君等數百人,也沒有甚麼害處。 」一味蠻橫。 鯤見他聲色俱厲,料難再諫,因即告退,未幾病歿。 敦始終不朝,自思佈置已妥,便即啟行,徑還武昌。 南蠻校尉魏等,為敦所遣,圍攻湘州。 見前回。 譙王承嬰城拒守,已將匝月。 宜都內史周級,曾密遣兄子該入長沙,向承投書,約為援應。 該留住圍城,見承危急,自請出外求援。 承乃縋該出城,覆命從事周崎,與該俱出。 冤家碰着對頭,竟被軍阻住,擒送營。 升座語崎道:「汝尚望活否?」崎答道:「生死由公,要死就死。 」又道:「汝若肯從我言,不但得活,並且加賞。 」崎問為何語?說道:「今令汝至城下,傳語守卒,但言大將軍已克建康,甘卓退還襄陽,外援阻絶,不如出降為是。 」崎即允諾,徑往城下,朗聲大呼道:「我不幸為賊所獲,恐城中未知消息,故來相報。 各處援兵,便可到來,請諸君努力堅守便了。 」聞崎易詞傳報,不禁大怒,立命軍士牽回,把崎殺死。 一面嚴刑訊該,問他何故到此。 該詭詞作答,甚至掠死,終不肯稍吐真情,乃父周級,才得免禍。 是忠臣,是孝子。 等奮力攻城,連日不已。 嗣又由王敦遞到台臣書疏,令射入城中,守兵知建康失守,莫不悵惋,但尚誓死守着,各無貳心。 有時潛兵出擾,殺獲軍多名。 相持至百餘日,糧食已盡,士卒多死。 衡陽太守劉翼,又復陣亡,於是支持不住,為所陷。 譙王承尚率領殘兵,巷戰多時,害得械儘力窮,相繼被執。 長史虞悝,罵助逆不忠,先令斬首。 悝子弟俱對悝號泣,悝慨然道:「人生總有一死,今闔門為忠義鬼。 死得留名,尚有何恨?」遂伸頸受刑。 子弟亦多被殺害。 用檻車載承,及舂陵令易雄,解送武昌。 佐吏統皆逃散,惟主簿桓雄,西曹書佐韓階,從事武延,易服改裝,扮作家僮模樣,隨承同行,不離左右。 見桓容止不凡,料非常人,將他殺斃。 階與延仍無懼容,依然隨着。 途次遇著荊州刺史王廙,是密承王敦意旨,來殺譙王承。 承便即被害,年五十有九。 為司馬氏中之佼佼者。 階延兩人,收屍棺殮,送入都中,安葬乃去。 惟易雄拘入武昌,意氣慷慨,絶不少屈。 王敦取出湘中原檄,遣人示雄道:「小小邑令,檄中乃敢署名?」雄答道:「確有此事,可惜雄位卑力弱,不能救國。 今日戰敗被執,死也甘心。 」敦因他義正詞嚴,不便明戮,暫令釋縛,使就客舍。 大眾以雄復更生,相率道賀。 雄微笑道:「我不過暫活數天,怎得再生?」果然不到數日,由敦潛遣心腹,害死易雄。 惟長沙主簿鄧騫,遁歸故里,魏屢遣人搜索,裡人皆為騫寒心。 騫笑道:「這有何怕?我料他不欲殺我,反將用我。 他新得湘州,多殺忠良,自知不滿眾口,所以求我出見,畀我一官,聊塞人望呢。 」說畢,徑赴長沙見。 果稱為古時解揚,命為別駕。 解揚,春秋時晉人。 既而託疾引歸。 第10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西晉演義》
第1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