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大出意外,民兵們勇敢無畏,一連打退英軍的三次進攻,殺傷敵人無數。 雙方在班克山前展開了一場血戰,戰況異常慘烈,真是彈雨紛飛,屍橫遍野。 最後民兵方面因彈葯告罄才撤出陣地。 英軍此役付出的代價極其慘重,死傷達1054人,其中軍官占的比重很大,民兵的損超過450人。 英軍雖勝猶敗,從此再也不敢小覷民兵了。 2整頓大陸軍華盛頓對班克山戰鬥既興奮又擔憂。 憑他的軍事經驗,這一次雖給了英軍狠狠一擊,但敵人豈肯善罷甘休?他必須儘快趕赴前線,整頓人馬,籌集物資彈葯,準備迎接更大的惡戰。 7月2日,華盛頓等人抵達波士頓的劍橋,設立了司令部。 民兵們手裡舉着各式各樣武器,熱烈歡呼總司令到來。 7月 3日,在哈佛廣場的一棵大榆樹下,華盛頓騎在馬上手持指揮劍,檢閲了長達半英里的民兵隊伍,正式宣誓就任大陸軍總司令,受命於民族興衰存亡的危難關頭。 馬薩諸塞議會對新建立的大陸軍司令關懷備至。 據可靠的文字記錄,給司令部配備了一名司務長、一名管家和三名女廚師。 華盛頓本人從家裡帶來了幾個黑人仆役。 初到新英格蘭,獨立操辦飲食困難還不少。 司務長力求辦得豐盛些,好隨時招待來辦事的客人或官員。 華盛頓喜好社交,但從不花天酒地,待客彬彬有禮,他的心思主要放在工作上,日常飲食十分簡單。 檢閲大陸軍時面對歡呼的人群,華盛頓頭腦異常的冷靜。 隨後立即在李將軍陪同下,帶領司令部人員視察了民兵陣地。 從一個軍事專家的眼光看,擺在眼前的局面非常的嚴峻。 他把敵我雙方的情況做了一番詳細的對比。 他清醒地看到,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第一強國。 它的工業發達,擁有一流的海軍和陸軍。 而北美大陸只是它的一個殖民地,人口不足300萬,從未有過正規軍,更遑論海軍艦隊。 民團連隊雖然英勇無畏,畢竟無固定兵員、無嚴格訓練、無組織紀律、無後勤保障。 戰時召之則來,年終自動離隊回家。 雙方的力量對比是如此之懸殊,也是大陸會議遲遲不敢宣佈獨立的重要原因。 英軍一萬餘人,武器裝備精良,彈葯儲備充足。 3座浮動炮群控制着出海口,一艘載有20門大炮的軍艦停泊在波士頓城和半島之間。 威廉·豪將軍的主力部隊佈防在前沿陣地,前哨距離民兵僅150碼。 北美民兵守衛在一條八九英里長的半圓形戰線上。 號稱 15000人,實際遠遠不足此數,其中9000人來自馬薩諸塞,從沒受過正規軍訓,衣着襤褸,武器雜亂,隨意出入營地,毫無秩序。 就是這樣的武器和軍裝,很多也是士兵自己從家裡帶來的。 按規定,報名應徵者需自帶槍支,否則交1元錢才能使用一支槍;自帶 1條毛毯者獎給 2元。 據華盛頓到任後的普查統計,全軍的彈葯庫存,總共才32桶炸葯,每名士兵只有9發子彈,全部家底僅僅夠打10分鐘。 這個情報若被英軍知道,後果簡直不堪設想奇怪的是英將蓋奇確實得到了這個情報,但他看見民兵毫無膽怯後退的跡象,認為情報不可靠。 。 營帳的式樣如同他們的服裝一樣五花八門。 有用木料搭的、有用帆布扎的、有用磚石砌的,都是匆匆拼湊而成。 營地裡還住有一些來探望丈夫或兒子的家屬,實在不大像軍隊,倒像是一群拿着武器的農民或獵人。 這種狀況與華盛頓的要求,相差太遠太遠。 可就是這樣的一群農民,用簡陋的工具築起了一系列半圓形炮台群,實現了包圍波士頓的計劃,使英軍不能越雷池半步。 官兵們的愛國熱情,使總司令激動不已。 他明白前兩次戰斗的勝利,主要是依靠這種熱情,英軍則是吃了麻痹輕敵的虧。 視察歸來,他確信當務之急是迅速認真整頓大陸軍,然後才可以採取軍事行動。 他的整頓措施從下述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是統一全軍建制。 民兵們來自四面八方,從現在起他們已是一支屬於全北美的軍隊了。 他把全軍整編成若干個綫式團隊,每團由來自同一個殖民地的官兵組成。 各級軍官佩戴明顯的區別標識。 每天晨禱之後,定為宣讀司令部命令的時間。 第二,嚴肅軍紀。 華盛頓制定了一系列規章 制度,要求官兵必須做到軍容整潔,嚴守紀律,令行禁止,並熟悉自己的崗位職責。 士兵要服從長官的指揮,軍官應當忠於職守。 嚴禁姦淫婦女、搶劫財物;凡違犯軍規或擾亂社會治安者,視情節輕重處以禁閉、鞭笞、直至開除軍籍。 士兵的住所,規定每天掃除一次。 同時要求軍官關心屬下士兵的生活,要成立軍營廚房,改善膳食。 第三,加強後勤保障。 華盛頓不斷向大陸會議彙報反映,向各殖民地領導人呼籲,請求儘快給部 隊供應急需的武器彈葯、糧食和 1萬套軍裝。 在他的催促下,大陸會議陸續成立了一整套後勤供應機構。 與此同時,派出小部隊四出收集糧食、物資,組織士兵中的工匠就地取材,製造子彈和大炮,以解燃眉之急。 第四,注意內部 團結。 要把13個殖民地的民兵,從建制和思想上凝結成一個整體。 這位總司令還注重提拔新人,惟德才是舉,決不搞狹隘地方主義。 分配物資或戰利品時,儘量一視同仁,分得公平合理,徹底打破地域觀念。 有功必褒獎,過失定處罰,賞罰分明,令部下心悅誠服。 第五,調整軍事部 署。 華盛頓剛剛上任就發現兵力部署極不科學。 第2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華盛頓傳》
第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