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見時候已經不早了,用手拍拍膘肥體壯的駿馬,主人那充滿智慧的眼神,好像對駿馬說:犍陟,為瞭解脫生死,俯瞰人世,傳播濟世的聲音,救拔苦海中的眾生,我要騎着你到茫茫的三千大千世界中去。 犍陟,你今生身為牛馬,被人坐騎,假如你要修濟來世,那你就應盡到自己的力量,與我共赴漫漫坎坷的旅途,萬萬不可懈怠……太子心裡說念,飛身跨上馬鞍,鞭子一揚,駿馬縱鬃甩尾,揚蹄而去。 當他已經去了很遠,那車官還跪在地上,叩頭不止,泣不成聲。 人,無私,無畏,無榮,無慮,純潔得像天上的明月;馬,四蹄飛揚,悠然自得,像夜空上的一縷浮雲。 京城萬籟俱寂,好似沉死一般,只有太子和犍陟,奔似流星,馳如閃電。 東方還沒發白,鏗鏘的馬蹄已經踏出京城北門了。 一來到城外,悉達多跨下馬鞍,回身面對京城,跪伏在地,對京城拜了九拜,慷慨涕零地大發誓願說:「我悉達多無牽無掛,光明正大,磊落坦蕩,從此出家悟道。 今後要是不瞭然生死,不修成世佛,絶不回來見父王和妻兒。 有天地作證,星辰共睹!」第九章 千奇萬怪的苦行僧當淨飯王黯然神傷的時候,悉達多已經遠遠離開那令人窒息的牢籠,實現了他嚮往已久的、勾魂懾魄的夢。 這一天,太子來到了一片山林,但見這兒萬頃蒼綠,一片空寂。 遠遠地,悉達多發現一個苦行老人盤腿坐在一棵千年古松下,頭髮和鬍子長得一般長,雜草似的遮住了他蒼白瘦削的臉,他赤身裸體瘦得皮包骨頭,低首合掌,沉吟不語,凝然端坐。 人說,修道的人氣宇軒昂,舉止端雅,風度飄逸,然而,這位老修行者的形象一進入眼帘,就令人毛骨悚然。 悉達多上前好奇地問道:「老師傅,我是為了尋求真實的覺道而來的。 請問,這裡是什麼地方?」不料,這位苦修者一言不發,好像個聾啞盲人。 悉達多湊到跟前,對準苦行者的耳朵,大聲問道:「老師傅,我見人們陷于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慘境,出來尋求一條解救眾生的通途,不想,來到了這裡,請問,這裡到底是個什麼地方?」老修行者仍然置若罔聞,獃若木偶,一言不發。 悉達多好似久行在沙漠中,又饑又渴,恨不得找到一泓清泉。 哪料,遇上了一具活殭屍。 原來,這一片莽莽樹林叫苦行林,是古婆羅門教徒苦修參煉的地方。 說到他們苦修的方法,按常情簡直是無法解釋。 悉達多面前這個裝聾作啞的活幹屍就是所謂「止語苦修者」。 在禪坐苦修前,這些苦修者均發了大誓,不管遇見什麼事,什麼人,都咬緊牙關,死不開口。 即使患了重病,或者被暴徒打死,也不說一聲痛。 用這一宏願,作為在神的面前最虔誠的懺悔。 使自己的精神狀態處于世人所不能忍的磨煉中,達到「功德圓滿」,最後成神。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無奇不有。 而更叫悉達多驚奇不止的還在後頭哩。 悉達多涉過了一條清泉,抬頭忽見遠遠的一棵大榕樹上,掛着一個什麼東西。 疾步近前一看,哎呀,原來是一個赤裸裸的活人倒弔在樹上。 他看得清楚,那是一個年輕人,雙腳綁在樹枝上,頭朝下,額頭青筋暴突,兩眼佈滿血絲,長長的頭髮拖到地上,痛苦得直伸舌頭,活像個厭世自縊的吊死鬼。 這情景一闖進悉達多的眼帘,他就驚奇得兩眼發黑。 他以為這人被什麼人強制倒吊起來,折磨得快要斷氣,瀕臨絶境。 一想,不能見死不救,他毅然上前解開那人的雙腳。 不料,那個「吊死鬼」齜牙瞪眼,連連擺手搖頭,阻止悉達多不要上手,吊死才好。 太子手足無措,語聲發顫:「年輕人,你這是怎麼啦?為什麼要甘心自己受折磨呢?」「我……我……」那個「吊死鬼」雙腿痛得直哆嗦,汗流滿額,胸脯急劇地起伏着,好不容易才叫出聲來,「我……我在苦行,在修……修煉……」「你為什麼要在苦行中修煉呢?難道世上就沒有別的修煉方法嗎?」「沒……沒有……」那人張口大喘氣,搖搖倒懸着的頭,「我們都是凡間的罪人……只……只有用肉體上的苦……才能換取靈魂上的樂,最……最後升入天界……」「啊,原來是這樣!」太子這才瞭然,原來這個人情願肉體受折磨,哪怕把自己的肉身撕得粉碎,來贖清自己的罪業,渴望最後達到一種心安神適的樂境,美其名謂之榮升天界。 悉達多眼望着這個倒吊著的可憐虫,思緒如潮,不能平靜:「這對眾生會有什麼貢獻呢?自討苦吃。 用苦刑來代替修煉,不肯真正披露自己的心靈,能獲得什麼正果呢?……」悉達多禁不住喃喃自語。 當他駐步沉思時,忽聽遠處有人發出一陣撕心裂膽的慘叫聲。 他不由得渾身為之一震,向遠處望去,見森林的一角裡亂竄着火舌,火光不住地跳動,隨着紛飛的火星,那慘叫聲越發可怕……好像在忍受着難以忍受的痛苦。 太子以為出了人命,匆匆上前一看。 原來在一片林間空地上,有人用乾枝燎起一堆熊熊篝火,一個骨瘦如柴的老人身陷在火焰中,滾來滾去,任着迸飛的火星燒傷肉身,痛苦得又號又叫……悉達多眼看著火燒活人,不禁觸目驚心。 他知道這也是一種修煉,因而不敢上前去勸阻,只顧失神地望着,感到愚昧對某些人具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魅力。 他默默地按捺着,忍耐着,思索着,內心深處感到一陣強烈的痛楚。 第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釋迦牟尼傳》
第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