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生產,其後必致累人;專務交遊,其後必致累己。 昔人云:「婦人識字,多致誨淫。 」予謂此非識字之過也。 蓋識字則非無聞之人,其淫也,人易得而知耳。 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 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園亭之妙在邱壑佈置,不在雕繪瑣屑。 往往見人家園亭,屋脊牆頭,雕磚鏤瓦。 非不窮極工巧,然未久即壞,壞後極難修葺。 是何如樸素之為佳乎? 清宵獨坐,邀月言愁;良夜孤眠,呼蛩語恨。 官聲采於輿論,豪右之口與寒乞之口,俱不得其真;花案定於成心,艷媚之評與寢陋之評,概恐失其實。 胸藏邱壑,城市不異山林;興寄煙霞,閻浮有如蓬島。 梧桐為植物中清品,而形家獨忌之,甚且謂「梧桐大如鬥,主人往外走。 」若竟視為不祥之物也者。 夫翦桐封弟,其為宮中之桐可知。 而卜世最久者,莫過于周。 俗言之不足據,類如此夫! 多情者,不以生死易心;好飲者,不以寒暑改量;喜讀書者,不以忙閒作輟。 蛛為蝶之敵國,驢為馬之附庸。 立品,鬚髮乎宋人之道學;涉世,須參以晉代之風流。 古謂禽獸亦知人倫。 予謂匪獨禽獸也,即草木亦復有之。 牡丹為王,芍藥為相,其君臣也;南山之喬,北山之梓,其父子也;荊之聞分而枯,聞不分而活,其兄弟也;蓮之並蒂,其夫婦也;蘭之同心,其朋友也。 豪傑易於聖賢,文人多於才子。 牛與馬,一仕而一隱也;鹿與豕,一仙而一凡也。 古今至文,皆以血淚所成。 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纔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 孔子生於東魯,東者生方。 故禮樂文章,其道皆自無而有。 釋迦生於西方,西者死地。 故受想行識,其教皆自有而無。 有青山方有綠水,水惟借色于山;有美酒便有佳詩,詩亦乞靈于酒。 嚴君平,以卜講學者也;孫思邈,以醫講學者也;諸葛武侯,以出師講學者也。 人則女美于男,禽則雄華于雌,獸則牝牡無分者也。 鏡不幸而遇嫫母,硯不幸而遇俗子,劍不幸而遇庸將,皆無可奈何之事。 天下無書則已,有則必當讀;無酒則已,有則必當飲;無名山則已,有則必當游;無花月則已,有則必當賞玩;無才子佳人則已,有則必當愛慕憐惜。 秋蟲春鳥,尚能調聲弄舌,時吐好音。 我輩搦管拈毫,豈可甘作鴉鳴牛喘? 媸顏陋質,不與鏡為仇者,亦以鏡為無知之死物耳。 使鏡而有知,必遭撲破矣。 吾家公藝,恃百忍以同居,千古傳為美談。 殊不知忍而至于百,則其家庭乖戾睽隔之處,正未易更仆數也。 九世同居,誠為盛事,然止當與割股廬墓者,作一例看,可以為難矣,不可以為法也,以其非中庸之道也。 作文之法:意之曲折者,宜寫之以顯淺之詞;理之顯淺者,宜運之以曲折之筆;題之熟者,參之以新奇之想;題之庸者,深之以關係之論。 至于窘者舒之使長,縟者刪之使簡,俚者文之使雅,閙者攝之使靜,皆所謂裁製也。 筍為蔬中尤物,荔枝為果中尤物,蟹為水族中尤物,酒為飲食中尤物,月為天文中尤物,西湖為山水中尤物,詞曲為文字中尤物。 買得一本好花,猶且愛護而憐惜之,矧其為解語花乎! 觀手中便面,足以知其人之雅俗,足以識其人之交遊。 水為至污之所會歸,火為至污之所不到,若變不潔為至潔,則水火皆然。 貌有醜而可觀者,有雖不醜而不足觀者;文有不通而可愛者,有雖通而極可厭者。 此未易與淺人道也。 遊玩山水亦復有緣,苟機緣未至,則雖近在數十里之內,亦無暇到也。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古人之所賢也;貧而無驕,富而無諂,今人之所少也。 足以知世風之降矣。 昔人欲以十年讀書,十年遊山,十年檢藏。 予謂檢藏盡可不必十年,只二、三載足矣,若讀書與遊山,雖或相倍蓰,恐亦不足以償所願也,必也如黃九煙前輩之所云:「人生必三百歲而後可乎!」 寧為小人之所罵,毋為君子之所鄙;寧為盲主司之所擯棄,毋為諸名宿之所不知。 傲骨不可無,傲心不可有;無傲骨則近於鄙夫,有傲心不得為君子。 蟬為蟲中之夷齊,蜂為蟲中之管晏。 曰「痴」、曰「愚」、曰「拙」、曰「狂」,皆非好字面,而人每樂居之;曰「奸」、曰「黠」、曰「強」、曰「佞」反是,而人每不樂居之。 何也? 唐虞之際,音樂可感鳥獸,此蓋唐虞之鳥獸,故可感耳。 若後世之鳥獸,恐未必然。 痛可忍,而癢不可忍;苦可耐,而酸不可耐。 鏡中之影,着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寫意人物也;鏡中之影,鈎邊畫也;月下之影,沒骨畫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能會難通之解,方可參最上禪機。 若無詩酒,則山水為具文;若無佳麗,則花月皆虛設。 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斷不能永年者。 匪獨為造物之所忌,蓋此種原不獨為一時之寶,乃古今萬世之寶,故不欲久留人世,以取褻耳。 陳平封「曲逆侯」,《史》、《漢》注皆云:「音去遇。 」予謂此是北人土音耳。 若南人四音俱全,似仍當讀作本音為是。 古人四聲俱備,如「六」「國」二字,皆入聲也。 今梨園演《蘇秦劇》,必讀「六」為溜,讀「國」為鬼,從無讀入聲者。 然考之《詩經》,如「良馬六之」,「無衣六兮」之類,皆不與去聲協,而協祝、告、燠。 「國」字皆不與上聲協,而協入、陌、質韻。 第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幽夢影》
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