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西班牙憲法被取消,迫害異教徒的法令重新生效,內戰迫在眉睫,流氓惡棍橫行,黑暗血腥的反動專制統治建立起來了。 戈雅的恐怖畫室是他發出的抗爭與復仇的咆哮。 任何革命政治家都未能像他這樣面對世界,直接表達出如此激昂和憤怒的抗議。 戈雅的版畫作品,如同一位名記者的小品文。 有馬德里生活剪影,民間節日和習俗,勞動婦女和乞丐,一句話,反映了生活和人民本身;他還描繪了鬥牛士精桑格爾酒店・戈雅神,鬥牛的壯觀場面、流血和殘忍氣氛;對異教徒的判決,地獄般的教會,從而對現實作了激動人心的憤怒而尖刻的抨擊。 他的組畫《戰爭災難》是對戰爭的強烈控訴,具有永恆價值的文獻,表達了熱烈深厚的感人肺腑的同情心。 版畫集《反覆無常的想法》,對依附於所謂不死的靈魂之上的可悲、嚇人和虛幻的怪物,表示了嘲諷和忿懣。 ①指十八世紀一種華麗藝術。 ②維拉斯克斯1599—1660,西班牙畫家,其肖像畫世界聞名。 ③繆拉1767—1815,拿破崙的元帥,一八○八年攻佔馬德里。 ④馬尼特1832—1883,法國畫家。 ⑤瑪哈,西班牙下層社會交際女人的通稱。 人們,你們知道嗎,世界有負于這位最具有現代性的偉大畫家,未向他學習和汲取。 畫家表現了粗獷有力的進攻性的吶喊,深沉熾熱的人性,毫無學院氣息,從不賣弄技巧。 他觀察了事物的正面和反面,觀察了人,生活以及人們之間的關係。 告訴你們吧,他一旦真正理解了,就行動,抗爭,判斷和反抗。 當馬德里發生革命之時,戈雅就站到街壘之中去了。 萬世榮 譯 風格迥異的戰爭畫卷 [英國]海厄特 1906—1978 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的藝術家在描繪同樣的主題時,藝術手法往往很不一樣,不知您有沒有將這些風格各異的手法試加比較過。 互相對照比較一下,是件很值得做的事。 通常,這會從每個藝術家身上和他所處的時代發現某些新東西,某些我們也許已經感覺到,但從未如此生動地認識到的東西。 就拿近幾年來人們考慮得很多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平民百姓在戰爭中受苦受難——為例吧。 有史以來,戰爭中作戰並具有自衛能力的人總是士兵和水手,他們能攻能守,而平民百姓在這種似乎瘋狂的世界裡,唯有受罪的份。 一想到這點,我的腦海裡便掠過一幅風格迥異的戰爭畫卷照片,那是在日本入侵中國時拍的。 照片上有條街,可能是公路,也可能是火車站,一部分被炸得只剩下斷垣殘壁,看樣子仍在受着炮火的轟擊。 背景硝煙瀰漫,塵土飛揚,幾個模糊不清的人影正東奔西跑在逃命。 前景上有個小男孩,他的形象集中體現了戰爭的全部瘋狂和殘暴。 那是一個大約兩歲的嬰孩,被丟下了,孤零零的,炮彈掀起的泥土把他的臉熏得發黑,他的四肢還大小,只能走幾步路。 他遭受了那樣大的摧殘,卻完全弄不明白周圍發生的究竟是怎麼回事。 他的父母也許在幾分鐘之前慘遭殺害了。 他坐在那兒,閉眼不看這個世界,撕心裂肺地哭泣着。 戰爭使毫無自衛能力的老百姓感受到巨大的恐懼,這一主題已經引起許多世界第一流畫家的興趣。 當代最著名的畫家畢卡索在他的名畫《格爾尼卡》中表現的就是這個主題。 《格爾尼卡》作於 1937 年,當時,為佛朗哥政權效力的納粹空軍作為一種戰術上的試驗,對西班牙巴斯克地區的古城格爾尼卡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飽和轟炸,將其夷為平地。 畢卡索的畫並未再現那座炮火連天、烈焰熊熊的城市,也沒有着力去描繪那些狂轟濫炸的飛機。 整幅畫儘管畫幅巨大,卻僅有五個人和兩隻動物。 畫面最右端有一個大張着嘴、尖聲狂叫的男人,他仰着腦袋,腦袋與身體所形成的角度只有在極度的痛苦下才可能達到。 他向漆黑的天空舉起一雙醜陋不堪、孤弱無助的手,身邊圍着一圈三角形的形體,宛如特殊加工的火焰。 最左邊有個婦女,也在慘叫着,叫聲淒厲悠長,無休無止。 她懷裡抱著一個已經死了的嬰兒。 前景共有三人,一個是婦女,她正不顧一切地衝過畫面,——但是這種婦女我們只有在夢魔中才可能見到當時的慘景本來也只是惡夢裡才有的,然而偏偏成為事實。 她的四肢由於快速跑動、用勁過猛而扭曲變形。 她好像正在用盡全力想擺脫一切,甚至她自己的軀殼。 她的對面是一具男屍,他還抓着一件武器的碎片,他死了——不僅死了,而且是身首分家。 男人和女人之間有匹巨馬,它身負重傷,痛苦地嘶鳴着,彷彿在呼喚死亡。 馬的旁邊是一隻牛的無動于衷的頭和前身。 孤立無助的馬和殘暴成性的公牛是西班牙人最為熟悉的兩個死亡的象徵物,公牛在它自己還未被殺掉獻祭之前,總是早早地攻擊馬,並將它摧毀。 在這一場景的上方則是一張並非平靜但至少是清醒的臉:那是一個理想化了的精靈的面容。 他在畫面正中,手裡托着一盞燈,帶著悲痛欲絶,驚奇不己的神情盯着這畫中的情 景。 整個畫面採用冷調:黑色、耀眼的白色,以及深淺不同的灰色,看上去不像取材于現實生活、通過二維空間的畫布而再現的正常的三維空間,倒像是題材本身搖晃着身子,踉蹌向前,「霍」地從畫布凸現在崢風格迥異的戰爭畫卷嶸的稜角,對著我們驚恐的眼睛猛地一擊。 現在,讓我們回顧一下一個多世紀以前拿破崙時代的戰爭吧。 那些年頭,西班牙也飽受戰禍摧殘。 一個西班牙畫家用藝術記錄了她苦難的經歷。 他就是戈雅。 第3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外國散文》
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