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打擊豪強的故事,直到今天還在民間廣泛流傳。 海瑞的這些措施,直接觸犯了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受到他們猛烈的反對、攻擊,好幾次都落得調職、罷官的下場。 直到最後任右都御史時,還受到大貪污犯提學御史房寰等人的誣陷。 不過海瑞反對壞人壞事的鬥爭,始終是在不反對封建統治階級的基本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時人民,卻並不能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 當然,這一矛盾也不是海瑞的時代所能解決的。 這篇文章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任戶部主事時寫的。 海瑞寫這篇文章的時代,明王朝已趨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階級矛盾日益尖鋭化,軍備不整,俺答韃靼族首領、倭寇不斷侵擾,官吏貪污成風,百姓困苦不堪,而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熜,卻一心修道,不理朝政。 海瑞眼看這種情況,懷着滿腔憤激,寫成這篇歷史上出名的奏疏。 在封建時代的奏疏中,象這樣措詞尖鋭、大膽揭發統治者罪惡的,並不多見。 首先,他指責朱厚熜迷通道教、妄想長生、錯聵誤國的過失,指出天下弄得「吏貪將弱」、「民不聊生」,都是由於他的「誤舉」所致。 甚至諷刺他的年號「嘉靖」,意味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 另一方面,對一般官吏阿諛逢迎、只顧個人身家祿位的卑鄙自私行徑,也盡情地加以揭露。 最後提出自己改革政事的具體意見,希望採納。 文章充分表現了海瑞關心百姓疾苦,敢於向壞人壞事作堅決鬥爭的優秀品質。 雖然文章同時也後映了海瑞把君主視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的地主階級立場,以及濃厚的忠君思想,但他敢於直言的基本精神是應該肯定的。 海瑞估計到朱厚熜是一位暴君,朝臣中凡是敢於說直話的,都受到殺害或其他酷刑。 因此,他在上這篇疏奏時就託人購買了棺材,準備後事。 後來朱厚熜果然把他逮捕下獄,問成死罪。 幸得朱厚熜不久就死了,他才被釋放出來。 由此也可看出他為了堅持正義鬥爭,具有何等的勇氣和決心! 本篇字句各種刻本略有不同,現用文字比較明白通順的《丘海二公集》合刻本參酌錄定。 致汪然明二通.明柳如是 一湖上直是武陵溪[2],此直是桂棟藥房矣[3]。 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4]于此。 感甚!感甚!寄懷之間[5],乃夢寐有素[6]耳。 古人云:「干裡猶比鄰。 」殆不虛也。 廿八之訂,一如台命。 [7]。 二 泣蕙草[8]之飄零,憐佳人之遲暮,自非綿麗[9]之筆,恐不能與于此[10]。 然以雲友[11]之才,先生之俠,使我輩即極無文[12],亦不可不作。 容俟一荒山煙雨之中,直[13]當以痛哭成之耳! 註釋: [1]汪然明,名汝謙,安徽休寧人,家杭州。 [2]湖:杭州西湖。 武陵溪:武陵,古郡名,在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 其地有雄、樠mán蠻、無、酉、辰五溪。 [3]此;指汪然明借讓給柳如是的橫山書屋。 桂棟藥房:喻指馨潔的房屋。 桂,桂木。 藥,芍藥。 [4]止:居住。 [5]寄懷之同:彼此真誠相持。 寄懷,真情待人。 [6]夢寐有素:意渭一直懷有這種想法。 素,通「愫」,本心,真情。 [7]「廿八」二句:二十八日的約會,我一定遵命赴行。 [8]慧草:薰草,一種香草。 與下文「佳人」俱指楊雲友。 [9]自非:若非。 綿麗:纏綿婉麗。 [10]與于此:參與其間,意即寫這種文章。 [11]雲友:楊慧林,字雲友,號雲道人,明末女畫家。 [12]文:文才。 [13]直:但,僅。 柳如是1618—1664,本性楊,名愛,改姓柳,名隱;又改名是,字如是。 明末名妓。 曾結識陳臥子子龍,情好甚篤,但迫于禮法,遂致分手。 後為錢謙益妾,餞稱之為「河東君」。 明亡時她曾勸錢自殺,錢不能從。 錢死後,因家族糾紛,自縊而死。 善書畫,工詩,風格幽怨婉麗,名重當時。 有《戊寅草》、《柳如是詩》等。 這裡選其中致汪然明的兩封信。 第一封寫的是,崇禎十二年1639,柳如是寄跡杭州,曾借居于汪氏的橫山書屋。 在杭期間,她先後給汪氏寫過三十封短簡。 這是其中的第一封,對汪氏的友好接待表示感謝。 第二封,汪然明請柳如是作一篇 哀悼楊慧林的文章。 時柳如是以一弱女子浪跡江湖,徬徨無依,故對於雲友之死深有感慨,「以痛哭成之」。 其中也自然流露出作者沉淪人世的感傷之情。 01.68750秒, 中山狼傳.明馬中錫 趙簡子大獵于中山1,虞人道2前,鷹犬羅後。 捷禽鷙獸3,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4。 有狼當道,人立5而啼。 簡子垂手登車6,援鳥號7之弓,挾肅慎之矢8,一發飲羽9,狼失聲而逋10。 簡子怒,驅車逐之。 驚塵蔽一,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11,策蹇12驢,囊13圖書,夙行失道14,望塵驚悸15。 狼奄至16,引首17顧曰:「先生豈有志于濟物18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19,隨侯救蛇而獲珠20,蛇龜固弗靈于狼21也。 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苟延殘喘22乎?異時倘得脫穎而23,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24也。 敢不努力以救龜蛇之誠!」 第240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