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一次巡遊、一次娛樂,也想到怎樣被天下後世效法。 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獅子山,是從盧龍山蜿蜒伸展而來。 長江有如一綫長虹,盤繞着流過山腳下。 皇上因為這地方形勢雄偉壯觀,下詔在山頂上建樓,與百姓同享遊覽觀景之樂,於是賜給它美妙的名字叫「閲江」。 登上樓極目四望,萬千景色次第羅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頃刻顯露無遺。 這難道不是天地有意造就了美景,以等待一統海內的明君,來展現千秋萬世的奇觀嗎? 每當風和日暖的時候,皇上的車駕降臨,登上山巔,倚着欄杆遠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啟動遐想。 看見長江漢江的流水滔滔東去,諸侯赴京朝見天子,高深的城池,嚴密固防的關隘,必定說:「這是我櫛風沐雨,戰勝強敵、攻城取地所獲得的啊。 」廣闊的中華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樣來保全它。 看見波濤的浩蕩起伏,帆船的上下顛簸,外國船隻連續前來朝見,四方珍寶爭相進貢奉獻,必定說:「這是我用恩德安撫、以威力鎮服,聲望延及內外所達到的啊。 」四方僻遠的邊陲,更想到要設法有所安撫它們。 看見大江兩岸之間、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膚、寒氣凍裂腳趾的煩勞,農女有採桑送飯的辛勤,必定說:「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於床蓆之上的人啊。 」對於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讓他們安居樂業。 由看到這類現象而觸發的感慨推及起來,真是不勝枚舉。 我知道這座樓的興建,是皇上用來舒展自己的懷抱,憑藉著景物而觸發感慨,無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緒,何止是僅僅觀賞長江的風景呢? 那臨春閣、結綺閣,不是不華美啊;齊雲樓、落星樓,不是不高大啊。 但無非是因為演奏了淫蕩的歌曲而感到快樂,或藏匿着燕趙的美女以供尋歡。 但轉瞬之間便與無窮的感慨聯結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樣來解釋它啊。 雖然這樣,長江發源於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經七千餘里才向東入海,白波洶湧、碧浪翻騰,六朝之時,往往將它倚為天然險阻。 如今已是南北一家,於是視長江為平安河流,不再用於戰爭了。 然而,這到底是誰的力量呢?讀書人有登上此樓觀看此江的,應當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蒼天,浩浩蕩蕩難以形容它的廣闊,簡直與大禹鑿山疏水拯救萬民的功績同樣地無邊無際。 忠君報國的心情,難道還有不油然而生的嗎?我沒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寫這篇記文,於是準備將心中替皇上考慮到的晝夜辛勞操持國事最急切之處,銘刻於碑石。 至于其它留連光景的言辭,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褻瀆。 本文選自《宋文憲公全集》卷七。 朱元璋稱帝后,下詔于南京獅子山頂修建閲江樓。 宋濂奉旨撰寫此記,故本文是應制之作。 但此應制之作卻頗具特色,也頗有明代開國氣勢。 文章不作一味的奉迎,在歌功頌德的同時,也意存諷勸。 登上閲江樓,覽「中夏之廣,益思有以保之」;見「四隀之遠,益思所以柔之」;見「萬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 就是登覽中處處想著國家社稷人民,既「元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閲夫長江而已」。 至于那些「留連光景之辭,皆略而不陳」。 文章確實寫得莊重典雅,委婉含蓄,是一篇頗具時代特色而又有分寸的應制文字。 越巫.明方孝孺 越巫自詭善驅鬼物[1],人病,立壇場,鳴角振鈴,跳躑叫呼,為胡旋舞[2],禳之[3]。 病幸已,饌酒食[4],持其貲去[5],死則諉以它故,終不自信其術之妄。 恆誇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 」 惡少年慍其誕,瞷其夜歸[6],分五六人,棲道旁木上,相去各裡所。 候巫過,下砂石擊之。 巫以為真鬼也,即旋其角[7],且角且走[8]。 心大駭,首岑岑加重[9],行不知足所在。 稍前,駭頗定,木間砂亂下如初。 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 復至前,復如初,手慄氣懾不能角,角墜;振其鈴,既而鈴墜,惟大叫以行。 行聞履聲及葉鳴谷響,亦皆以為鬼,號求救於人,甚哀。 夜半抵家,大哭叩門,其妻問故,舌縮不能言,唯指床曰:「亟扶我寢[10],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膽裂,死,膚色如藍[11]。 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選自《四部備要》本《遜志齋集》 註釋: [1]詭:詐稱。 鬼物:指鬼怪。 [2]胡旋舞:唐時自西域傳來的一種舞蹈,其舞旋轉如風,故稱胡旋。 [3]禳ráng祭神以免除災禍。 [4]饌zhuàn:食用。 [5]貲:財物。 [6]瞷jiàn:窺伺,偷看。 [7]旋:轉動,這裡指吹動。 [8]且角且走:邊吹邊跑。 [9]岑岑:形容頭腦脹痛。 [10]亟:快,速。 [11]藍:指膽驚破後膽汁流入血液中而呈藍色。 譯文: 越地有個巫師謊稱自己善於驅除鬼怪,有人生病就設立法壇,吹號角,搖銅鈴,蹦跳騰躍,大聲呼叫,好像跳胡旋舞那樣來作法驅鬼。 病人僥倖有了好轉,吃喝一番,拿了人家的財物離去;如果病死,就用別的理由來推托,總歸不讓人相信自己法術的虛妄。 他經常向人自誇說:「我善於懲處鬼怪,鬼怪不敢與我對抗。 」有一個喜歡惡作劇的少年惱怒他的荒誕,探聽好他夜裡回家,約了五六個人分別躲在路旁的樹上,相距各一里左右,等候巫師經過樹下,便用砂子石塊投擊他。 第227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