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處世:生活在世上。 [4]一小人:指魏忠賢。 [5]清光:此指高景逸。 [6]縮地:縮短距離。 [7]加意過厚:謂仲通華對自己稱譽過當。 [8]草勒:書寫潦草。 勒,雕刻,此處引申為書寫。 布衷:宣佈衷曲。 「草勒布衷」為尺牘習用語。 周順昌1584—1626,明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拿景文,號蓼洲。 萬曆進士,任福州推官時,曾逮稅監高寀的爪牙問罪。 天啟中,楊漣一案發生,他正辭官家居,因斥責魏忠賢而被捕入獄,受酷刑致死。 周順昌著作頗多,但被逮時損失巨大為友人投火滅跡,後經其子孫多方搜錄,編成《燼餘集》三卷行世。 此簡前半表達了作者痛恨閹黨專權、殘害忠良的心情,很能道出周順昌的品德和為人。 閲讀這篇短簡可以知道,周順昌後來直接投入到反對魏忠賢的鬥爭中併為之付出生命,決非偶然。 高景逸,即高攀龍。 總憲,明代稱左都御史。 與姜箴勝門人.明張鼐 杜門不見一客者,三月矣。 留都散地[1],禮曹冷官[2],而乞身之人,其冷百倍。 然生平讀書潔身,可對衾影,即鄉曲小兒[3],忌謗相加,無怪也。 獨念國家所重者人才,君子所惜者名行;今設為風波之世局,令小人得駕為陷阱,而驅局外之人以納其中,縱不為斯人名行惜,其如國家人才一路何?人才壞而國事壞,國事壞而士大夫身名爵位與之俱壞,籲!可懼也。 不佞歸矣。 有屋可居,有田可耕,有書可讀,有酒可沽。 西過震澤[4],南過武林[5],湖山之間,賦詩談道,差堪自老。 官居卿貳[6],年逾五十,而又黃門彈事[7],止雲文章無用、恐濫金甌[8],不減一篇韓昌黎《送楊少尹序》[9]。 嘻!可以歸矣。 況又朝局以為庸縻[10],而天子以為才望[11],即宗伯墓門一片石[12],即年邀惠惇史[13],不稱好結局哉?可以歸矣! 諦觀年來士大夫風尚[14],愈趨愈下,鰓鰓惟異己是除[15],私人是引,楚人為楚人出缺,秦人為秦人營遷。 不論官方,不談才品,目中豈復有君父,兩堪以服天下、輓世運乎?足下講臣也[16],朝夕對揚重瞳[17],須留一段光明於胸中,即不宜輕發以逢時忌,因而事陳規,婉詞微諷,當有旋轉妙用,莫負此千載遭逢也。 吾輩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熱。 二疏已上,速去為幸。 扁舟已買江上矣。 註釋: [1]留都:明初都南京,明成祖都北京後稱南京為留都。 [2]禮曹:禮部。 官署名。 冷官:職位不重要、清閒冷落的官。 [3]鄉曲:鄉下。 [4]震澤:太湖。 [5]武林:現在杭州靈隱山。 [6]卿貳:即貳卿,侍郎的別稱。 [7]黃門:宦官。 此指魏忠賢。 彈事:彈劾官吏的奏疏。 [8]金甌:比喻國土的完固。 代指國土。 [9]韓昌黎:韓愈。 《送楊少尹序》:唐朝楊臣源,官司業,告老還鄉,韓作此文。 [10]庸:平庸,沒有作為。 縻:通「靡」。 浪費。 此處是多餘的意思。 [11]才望:才能名望。 [12]宗伯:官名。 後稱禮部尚書為大宗伯或宗伯。 禮部侍郎為少宗伯。 作者時任禮部右侍郎。 此句意為:在墓門碑石上刻上「宗伯」二字。 [13]邀惠:請求照顧。 惇史:良史。 《禮》:「有善則記為,為惇史。 」[14]諦dì:細察、注意。 [15]鰓鰓xǐ:憂懼的樣子。 [16]講臣:講授經籍的官員。 [17]對揚:答君命而宣揚其意于眾。 重瞳:《史記》:「舜目重瞳。 」代指皇帝。 本文選自《晚明小品選注》卷八,是作者寫給門人姜箴勝的信。 作者在信中批評當時的官場小人得勢、排除異己;併為「人才壞而國事壞」而深感憂慮。 由於作者無力輓救這種局面,只能反覆感嘆「可以歸矣」,走上閒居自適的道路。 但從作者勸誡門人「吾輩口不宜快,而心固不可不熱」的話看,作者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 全信語言誠懇直白,可以說是對門人的肺腑之言,也反映了作者對士大夫名行的看重。 與焦弱侯.明李贄 人猶水也,豪傑猶巨魚也,欲求巨魚,必須異水;欲求豪傑,必須異人。 此的然之理也!今夫井,非不清潔也,味非為甘美也,日用飲食非為切切於人[1],若不可缺以旦夕也。 然持任公之釣者[2],則未嘗井焉之之矣[3]。 何也?以井不生魚也。 欲求三寸之魚,亦了不可得矣。 今夫海,未嘗清潔也,未嘗甘旨也。 然非萬斛之舟不可入,非生長於海者不可以履于海。 蓋能活人,亦能殺人;能富人,亦能貧人。 其不可恃之以為安,倚之以為常也明矣。 然而鵾鵬化焉[4],蛟龍藏焉,萬寶之都[5],而吞舟之魚所樂而游遨也[6]。 彼但一開口,而百丈風帆併流以入,曾無所于礙,則其腹中固已江、漢若矣。 此其為物,豈豫且之所能制[7],網罟之所能牽耶!自生自死,自去自來,水族千億,惟有驚怪長太息而已,而況人未之見乎! 余家泉海[8],海邊人謂余言:「有大魚入港,潮雲不得去,呼集數十百人,持刀斧,直上魚背,恣意砍割,連數十百石,是魚猶恬然如故也。 俄而潮至,復乘之而去矣。 」然此猶其小者也。 乘潮入港,港可容身,則茲魚亦若不大也。 余有友莫姓者,住雷海之濱[9],同官滇中,親為我言:「有大魚如山。 初視,猶以為雲若霧也。 中午霧盡收,果見一山在海中,連亙若太行[10],自東徙西,直至半月日乃休。 」則是魚也,其長又奚啻三千餘里者哉! 第215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