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宋北郊壇:南朝宋祭地的地方。 北郊壇本在潮溝後,東近清溪。 據《通典》:「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移北郊壇于鐘山北原道西,今鐘山定林寺山巔,有平基二所,闊數十丈,乃其地也。 」北郊,舊時天子夏至祭地于京師的北郊。 [63]蔣陵:三國時吳大帝孫權的墓陵。 步夫人塚:孫權的夫人步氏的墓。 [64]孫陵岡:一名白土岡,在鐘山南麓,即吳大帝孫權的葬地。 [65]山椒:山頂。 弓:丈量地畝的器具和計算單位。 一弓等於五尺。 [66]大江:長江。 [67]不翅:不只,不止。 [69]三山磯:三山,山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西南,以有三峰得名,山濱臨長江。 三山磯即三山濱臨長江的石灘。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 [60]鷄籠山:一名鷄鳴山,在南京市內。 落星澗:在南京市東北。 [70]滮滮biāo標:水流的樣子。 [71]玄武湖:俗稱後湖,古名練湖,在南京市東北玄武門外,紫金山西北麓。 堙yīn音:堵塞,淤塞。 [72]浩歌:高歌。 [73]黑龍潭:在今南京市漢西門內,盤山之前,即唐顏魯公放生池。 [74]盎:盆子。 [75]似有逐後者:好象有人在後面追趕似的。 [76]躓zhì至:被東西絆倒。 [77]咽唇焦甚:咽喉和嘴唇乾得厲害。 [78]蕭統:南朝梁文學家,字德施,梁武帝長子,武帝天監元年502,立為太子,沒到即位便死了,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 他信奉佛教,提倡文學,曾招集文學之士,編選《文選》三十捲,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 [79]踞泉[奭鬥]jū居咽:蹲在泉邊舀水喝。 踞,蹲着。 [奭鬥],挹,舀。 咽,吞食。 [80]昭明書檯:舊傳是昭明太子蕭統著書的地方。 遺址在定林寺後山北高峰上。 [81]出肅:出來迎接。 肅,恭敬地迎接,引進。 [82]洵:問,詢問。 [83]髫tiáo條童:小孩。 髫,小孩頭上紮起來的下垂的短髮。 [84]遲公:等待你。 [85]大噱jué決:大笑。 [86]鬥酒:一壺酒。 鬥,古代酒器。 [87]澄坐:靜坐。 [88]擘bò簸:開,剖。 [89]衡:衡山,五嶽中的南嶽,在湖南省衡山縣。 廬:廬山,在江西省九江縣。 茅:茅山,在江蘇省勾容縣東南。 蔣:蔣山,即鐘山。 [90]三山:指衡、廬、茅三山。 [91]望秩之所宗:古代帝王按秩次祭祀山川所宗仰的地方。 望,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的專名,從遠處望而祭之,叫望。 秩,秩次,規定的第等。 [92]謝尚:字仁祖,晉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人。 善音樂,博綜眾藝。 累官至豫州刺史,卒謚簡。 曾隱居鐘山。 [93]雷次宗:字仲倫,南朝宋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少入廬山,隱居不仕。 宋文帝元嘉年間徵聘到南京,在鷄鳴山開館講學,並築室于鐘山下,叫招隱館。 [94]劉勔miǎn免:字伯猷,南朝宋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 累官至尚書右仆射,卒謚忠昭。 他曾在鐘山築別室,以為棲息的地方。 [95]周顒yóng永第二聲:字彥倫,起初隱居鐘山,後應詔出仕,官至國子博士。 [96]吳苞:字天蓋,南朝宋濮陽鄄城今山東省范縣西南人。 明帝太始年間,過江聚徒講學,累次徵召都不出仕。 後於鐘山下設館。 [97]孔嗣之:字敬伯,魯國今山東曲阜縣人。 在宋朝時與齊高帝都官中書舍人,後來隱居在鐘山。 [98]阮孝緒:字士宗,南朝梁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 性至孝,不慕榮利,聽講于鐘山。 [99]劉孝標:名峻,南朝梁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人。 文學家,天監初典校秘書,後任荊州戶曹參軍,他在東陽紫岩山講學,從學者甚眾,曾隱居鐘山。 [100]韋渠牟:萬年人,工詩,嘗為道士及僧人,後還俗,官至太嘗卿,卒謚忠。 他曾隱居鐘山,號遺名子。 [101]蕘兒牧豎:打柴放牛的小孩。 [102]達人大觀:通達事理的人眼光遠大。 大觀,看事情看得透,看得遠。 [103]千金不人易:一千金也不換給別人。 易,交換,交易。 [104]山靈:山神。 [105]未遂:未能如願,願望沒有實現。 [106]遺wèi衛:贈與。 《游鐘山記》是宋濂在1361年寫的一篇散文。 當時作者應明太祖朱元璋之聘,與劉基等人參與了朱元璋的幕府,有機會來到鐘山,寫下了這篇遊記。 鐘山以其險峻的地勢,優美的風景而吸引歷代文人紛紛試筆,再寫鐘山風景極易重複雷同。 而宋濂卻以其細膩的筆勝景取勝,憑藉相當強的繪畫語言能力寫出了景物的聲色動靜,達到了「瞻言見貌」的藝術境地,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效果。 又與焦弱侯.明李贄 鄭子玄者[1],丘長孺父子之文會友也。 文雖不如其父子,而質實有恥,不肯講學,亦可喜,故喜之。 蓋彼全不曾親見顏、曾、思、孟[2],又不曾親見周、程、張、朱[3],但見今之講周、程、張、朱者,以為周、程、張、朱實實如是爾也,故恥而不肯講。 不講雖是過,然使學者恥而不講,以為周、程、張、朱卒如是而止,則今之講周、程、張、朱者可誅也。 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講道德,說仁義自若也;又從而嘵嘵然語人曰[4]:「我欲厲俗而風世[5]。 」彼謂敗俗傷世者,莫甚于講周、程、張、朱者也,是以益不信。 不信故不講。 然則不講亦未為過矣。 黃生過此[6],聞其自京師往長蘆抽豐[7],復跟長蘆長官別赴新任。 至九江[8],遇一顯者,乃舍舊從新,隨轉而北,衝風冒寒,不顧年老生死。 既到麻城[9],見我言曰:「我欲游嵩少[10],彼顯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 然顯者俟我于城中,勢不能一宿。 第20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2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