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丹台一岡中垂,頗無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塢中峰巒錯聳,上下周映,非此不盡瞻眺之奇耳。 還過平天矼,下後海,入智空庵,別焉。 三里,下獅子林,趨石筍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 瞰塢中峰石回攢,藻繢滿眼,始覺匡廬、石門,或具一體,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閎博富麗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塢中,陰陰覺有異。 復至岡上尖峰側,踐流石,援棘草,隨坑而下,愈下愈深,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盡也。 日暮,返獅子林。 初六日別霞光,從山坑向丞相原下。 七里,至白沙嶺。 霞光復至,因余欲觀牌樓石,恐白沙庵無指者,追來為導。 遂同上嶺,指嶺右隔坡,有石叢立,下分上並,即牌樓石也。 余欲逾坑溯澗,直造而下。 僧謂:「棘迷路絶,必不能行,若此坑直下丞相原,不必覆上此嶺;若欲從仙燈而往,不若即由此嶺東向。 」余從之,循嶺脊行。 嶺橫亙天都、蓮花之北,狹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夾映。 嶺盡北下,仰瞻右峰羅漢石,圓頭禿頂,儼然二僧也。 下至坑中,逾澗而上,共四里,登仙燈洞。 洞南向,正對天都之陰。 僧架閣連板于外,而內猶穹然,天趣未盡刊也。 復南下三里,過丞相原,山間一夾地耳。 其庵頗整,四顧無奇,竟不入。 復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漸下,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瀉,每級一下有潭淵碧,所謂九龍潭也。 黃山無懸流飛瀑,惟此耳。 又下五里,過苦竹灘,轉循太平縣路,向東北行。 ——選自上海古籍出版社標點本《徐霞客遊記》 註釋: 1湯口:歙縣西北的小鎮,乃赴湯泉必經之路,因湯泉而得名,在黃山腳下。 2湯寺:即唐代湯院靈泉院、宋代祥符寺,因靠近湯泉,故俗稱湯寺。 3硃砂庵:即慈光寺。 硃砂庵乃慈光寺舊名。 寺已頽敗,建國後修建成慈光寺閣賓館。 4石門:黃山石門峰為三十六大峰之一,在光明頂東北,峰頂兩壁夾峙如門,故名。 5天都:黃山三大主峰之一,海拔一千八百十米,山頂有「登峰造極」等石刻。 絶壁峭岩,極為險峻。 6蓮花:與天都並稱黃山兩大峰。 在文殊院前看蓮花峰,形如初綻蓮花,故名。 海拔一千八百十米。 7文殊院:寺名,在天都、蓮花兩峰之間。 今已不存,改建為玉屏樓。 風光奇美,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之語。 8玉屏風:即玉屏峰,以峰秀出橫列如玉屏,故名。 譯文: 明萬曆四十六年九月初三 我們一行離開白岳山榔梅庵,到了桃源橋,從小橋右面而下,山路異常陡峭,這就是上次游黃山時所走的路。 往前走七十里,夜宿在江村。 初四日 步行十五里路到達湯口。 再五里,來到湯寺,在湯池洗了澡,便拄着手杖朝硃砂庵方向攀登。 走了十里路,登上黃泥岡,原先被雲霧遮沒的諸山峰,漸漸顯露出來,又漸漸落到了我的手杖底下。 轉入石門,經天都峰半山腰而下,則天都、蓮花兩座峰頂,都以秀美的英姿兀立在半空。 路旁有一岔道朝東而上,卻是昔日所未到之處,於是往前直上,差不多到達天都峰旁。 再往北而上,攀行在石隙之中。 只見兩側峰石一片片夾峙而起,山道迂迴曲折于岩石間,遇到山石阻塞就鑿通它,遇到山崖陡峭就砌起石階,遇上斷壁則架木搭橋修通它,遇到懸崖就架上梯子接起來。 俯視孤峭的山谷一片陰森,楓樹和松樹交錯相雜,五彩繽紛,猶如畫圖與錦繡般燦爛。 因而想到黃山當得起是一生中所見到的奇觀,而且是如此奇特,往日未曾一探究竟,這次重遊不但快慰,而且很覺慚愧。 這時腳伕僕人都因山路險阻而落在後頭,我也停住不再往上。 但一路上的奇景,又不知不覺地吸引我獨自前往。 既登上山頭,就望見有座佛寺的屋檐猶如飛鳥展翅一般,即是文殊院。 這也是我上一次來想登覽而又未登上的地方。 文殊院左面是天都峰,右面是蓮花峰,背面靠着玉屏峰,天都、蓮花兩峰的秀麗景色,簡直伸手可摘。 環顧四周只見奇峰錯雜排列,眾多的山谷縱橫交錯,確是黃山景色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如果不是這次重遊,怎曉得黃山竟是如此之神奇?恰遇雲遊和尚澄源到來,遊興很高。 時間已過午,僕人們才上來,大家站在文殊院前,指點着左右兩座山峰。 寺裡的和尚說:「天都峰雖近卻無路可攀,蓮花峰可登但路途遙遠,只好在附近看看天都峰,明日再登上蓮花頂。 」我不願聽從,決心一遊天都峰,便夾持着澄源和僕人,仍從山峽小路而下,到達天都峰旁。 再從經溪水衝擊而流動的山石中俯伏爬行而上,或抓住野草,或拉著荊棘,越過叢集的石塊,攀上削立的山崖,每到連手腳都無法着落的地方,澄源總是搶先登上,再垂手接應。 每每想到上山既如此艱難,下山更怎麼得了?但終於也顧不了這許多。 經歷幾回艱險,終於到達天都峰頂。 只見頂上有塊崖石象削壁一般直立而起,約高數十丈。 澄源尋視其側面,發現有石階,便扶我登上。 唯見千山萬嶺無不俯伏在下,獨有蓮花峰和它抗衡。 這時濃霧時起時止,每一陣飄過來,則連對面也看不見。 遠眺蓮花等諸山峰,多半淹沒在雲霧裡。 唯獨登上天都峰,我走到峰前,雲霧則移到峰後,我來到峰後,雲霧則出於峰左。 峰頂上還有生長得曲折挺拔、橫縱交錯的松樹,而柏樹則雖干大如臂,也無不平貼在崖石上,猶如苔蘚一般。 第189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8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