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張太岳集》卷九,是一篇游衡山的遊記。 作者在衡山歷游八天,記下了衡山美妙非凡、各有特色的景觀:如登山之十步九折,攀雲捫天;五峰之爭奇競秀,莫敢相下;祝融之露髻高奇,諸峰揖拱;上封寺觀日初出,天幸書友睹;方廣寺響泉異音,轟雷鳴弦;嘉會堂雲靄霧雨,數里外青雲霽日;朱陵洞水簾數疊,掛雲際飛花散雪。 作者抱著欣喜的心情,把大自然賦予衡山的奇觀。 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無怪作者發願要「遍游寰中諸名勝」,「以極平生之願」了。 游虎丘小記.明李流芳 虎丘,中秋遊者尤盛。 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絶。 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遊虎丘,月色甚美,遊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 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 嘗秋夜與弱生坐釣月磯,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1],及佛燈隱現林杪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舍侄偕訪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趺坐石台[2],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 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 友人徐聲遠詩云:「獨有歲寒好,偏宜夜半游。 」真知言哉! 註釋: [1]鐸:風鈴。 [2]趺fū坐:雙足交疊而坐。 李流芳1575—1629,字長蘅,號泡庵,晚稱慎娛居士。 嘉定今屬上海人。 萬曆三十四年1606中舉人,三赴會試,均不第。 因魏忠賢亂政,遂絶意進取,築檀園,讀書其中。 工詩、善書法,尤精繪畫。 著有《檀園集》十二卷。 本文選自《檀園集》卷八,虎丘是蘇州的名勝。 文章先描述一般遊客中秋遊虎丘的喧閙場面,認為此境「穢雜可恨」;又敘述自己在中秋前「遊人尚稀」時游虎丘的情景 ,遺憾的是「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繼而着重描述了兩次夜遊虎丘、靜觀清景的經歷,認為這才領略了虎丘的「本色」。 文章層層推進,從閙境引入清景,表現了作者愛好清靜、與自然悠然神往的審美心境。 游黃山日記後.徐弘祖 戊午九月初三日 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橋。 從小橋右下,陡甚,即舊向黃山路也。 七十里,宿江村。 初四日。 十五里至湯口1。 五里至湯寺2,浴于湯池。 扶杖望硃砂庵3而登,十里上黃泥岡,向時雲裡諸峰,漸漸透出,亦漸漸落吾杖底。 轉入石門4,越天都5之脅而下,則天都、蓮花6二頂,俱秀出天半。 路旁一岐東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趨直上,幾達天都側。 復北上,行石罅中。 石峰片片夾起,路宛轉石間,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植梯接之。 下瞰峭壑陰森,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若圖綉。 因念黃山當生平奇覽,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茲游快且愧矣。 時夫仆俱阻險行後,余亦停弗上。 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 既登峰頭,一庵翼然,為文殊院7,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 左天都,右蓮花,背倚玉屏風8。 兩峰秀色,俱可手攬。 四顧奇峰錯列,眾壑縱橫,真黃山絶勝處。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興甚勇。 時已過午,奴輩適至。 立庵前,指點兩峰。 庵僧謂天都雖近而無路,蓮花可登而路遙,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蓮頂。 余不從,決意游天都。 挾澄源、奴子,仍下峽路。 至天都側,從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牽棘,石塊叢起則歷塊,石崖側削則援崖。 每至手足無可着處,澄源必先登垂接。 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終亦不顧。 歷險數次,遂達峰頂。 惟一石頂,壁起猶數十丈,澄源尋視其側,得級,挾余以登。 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 時濃霧半作半止,每一陣至,則對面不見,眺蓮花諸峰,多在霧中。 獨上天都,予至其前,則霧徙于後;予越其右,則霧出於左。 其松猶有曲挺縱橫者,柏雖大幹如臂,無不平貼石上,如苔蘚然。 山高風巨,霧氣去來無定,下盼諸峰,時出為碧嶠,時沒為銀海。 再眺山下,則日光晶晶,別一區宇也。 日漸暮,遂前其足,手向後據地,坐而下脫。 至險絶處,澄源並肩手相接。 度險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復從峽度棧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平明,從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 其下蓮花洞正與前坑石筍對峙,一塢幽然。 別澄源,下山至前岐路側,向蓮花峰而趨。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將下百步雲梯,有路可直躋蓮花峰。 既陟而磴絶,疑而復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蓮花道也!」乃從石坡側度石隙,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 從其中疊級直上,級窮洞轉,屈曲奇詭,如下上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 一里,得茅廬,倚石罅中。 方徘徊欲升,則前呼道之僧至矣。 僧號凌虛,結茅于此者,遂與把臂陟頂。 頂上一石,懸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巔廓然。 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 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岩壁環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令人狂叫欲舞。 久之,返茅庵,凌虛出粥相餉,啜一盂。 乃下至岐路側,過大悲頂,上天門。 三里,至煉丹台。 循台嘴而下,觀玉屏風、三海門諸峰,悉從深塢中壁立起。 第188頁完,請繼續下一頁。喜歡 翰林院 inspier.com 作品,請記得按讚、收藏及分享
音調
速度
音量
語言
《明代散文》
第188頁